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肌肉刺痛、麻痹?發現6個徵狀,或需進行神經傳導測試或肌電圖!

肌肉刺痛、麻痹?發現6個徵狀,或需進行神經傳導測試或肌電圖!

Oscar 治療師
都市痛症

  「我患有神經麻痹痛,我的家庭醫生轉介我前往腦神經科醫生處進行檢查,是不是因為我的問題比較嚴重,而需要找腦科?」

 

  「腦神經科呢,又不一定是嚴重的,嚴重得來需要做手術的就是腦外科了。我猜你的家庭科醫生是希望進行神經傳導測試,也可能會建議作肌電圖檢查。」這些檢查有甚麼目的?而病者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神經傳導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簡稱NCV)及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簡稱EMG)檢查在評估神經肌肉病變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經由記錄神經或肌肉的電位變化,得以判斷病變的位置及性質,進而決定治療方向。神經傳導速度檢查須以電流刺激神經,而肌電圖不需刺激,則要病者配合活動。

 

甚麼時候需要做這些檢查?

 


(圖片由作者提供)

 

遇有以下的徵狀,醫生可能會安排以上檢查:

•刺痛

•麻痹

•肌肉無力

•肌肉疼痛或抽搐

•肌肉萎縮

•手腳疼痛

 


(圖片由作者提供)

 

  神經系統的最小單位是由神經元組成,包括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神經元有特殊的構造,可以快速且準確的傳送訊息給其他細胞,傳送的是電化學訊息,藉由稱為軸突的神經纖維傳輸。在神經系統中,傳送神經訊息主要通過在神經細胞內部的電位差傳輸,和神經細胞之間依靠突觸前膜釋放的傳遞質,把一個個訊息傳遞到下一個神經細胞的突觸後膜。

 

  神經傳導測試,就是以電極刺激受測神經,而於其支配的感覺神經或肌肉上記錄電位,以得到感覺神經電位波(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複合肌肉動作電位波(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及特殊反射的電位波(H-reflex及F-response)之檢查。檢查方法是以超大電量刺激,以使該神經所有軸突均同時興奮而産生神經電位差,而得到一最大反應波,根據此最大反應波的數值,再與正常值作比較,可以幫助區別神經的軸突病變(Axonopathy)或髓鞘病變(Demyelination)。例如在髓鞘病變(常見的多發性硬化症、巴利綜合症GBS)可查出潛期長短或傳導速度變慢,而軸突病變或有肌纖維喪失則可導致振幅或表面積減小。以正中神經為例,量度感覺及運動神經傳導時間而得出F反應,亦可以利用H反射波,使用去極電波沿運動神經軸突逆向傳到脊髓,再經同一運動神經元或數個中間神經元後傳回下運動神經元,引發其支配的肌肉收縮所產生之反應波,若H反射消失則表示該神經根有病變或是傳導徑路的其他部位有問題,相反的若H反射大量出現於其他部位則代表中樞神經病變。

 

  「那……這些數值愈高就愈巴閉,愈好嗎?」

 

  這就是當然啦,從來用在量度正常生理反應的速度、產生的數量,都是設有下限值,高於下限為合格,數字愈高當然愈好,除非是量度不正常的反應,如發炎指數、癌細胞指數才會相反的。

 


(圖片由作者提供)

 

  肌電圖是一個低風險的過程,當小電極針插入肌肉時可能有輕微出血。感染和神經損傷的風險是十分低。肌電圖檢查則不需施以電流刺激,但其記錄電極卻得置於肌肉內,故記錄針會如同打針般的插入肉中,然後配合指示對欲檢查的肌肉持續輕度用力約數十秒。故肌電圖檢查會較疼痛,也高度仰賴受檢者的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檢查。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