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易經談疫

易經談疫

石鏡泉、吳國雄
健康快車

  疫,在人類歷史中,不是新事物,有人就會有病、有疫。《易經》是中國古書,《易經》也不是如一知半解的人所估,是本占卜書,《易經》其實是本教人處事、排難解紛的書。

 

  《易經》乾卦的第六爻,是亢龍有悔,相信不少讀者都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看到,打拳之時,就是拳不要用到老,用到老,即是手都伸直了,就是亢龍,還有勁,能不悔嗎?要留一寸,李小龍的就是用這寸勁來制敵。說了這個大家熟悉的,就跟大家入正題講:「易經談疫」。

 

  《易經》有六十四卦,卦序是由孔夫子編排的,孔夫子的編排應有其原因吧!

 

  《易經》第十七卦是隨卦,第十八卦是蠱卦,第十九卦是臨卦。

 

  隨古字也作隋,墮,即是有疏忽,於是毒蟲,蠱出來了,疫來了,怎辦?就要想辦法解決吧,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君臨天下的臨。

 

  在港這幾年來的抗疫,在中央未指導前就是隨,隋,墮,於是甚麼都不靈,搞出了第五波疫,是之為蠱,被君臨了,就可以有有4月21日的部分解聚了。所以,以易談疫,不是亂來的。

 

  另個以易談疫,是這個蠱卦,的「蠱」字,是虫多到不得了,就是疫啦!疫在中國確不是少見,自東漢有文字紀錄以來,中國有歷史紀載的大疫,就有三百五十多次,中國人,是憑甚麼去在這三百五十多次疫中活下來?是中醫。

 

  疫的一個共通點是傳播快,傳播廣,途徑就是空氣傳播/或水播,明吳又可的溫疫論二卷,就確認是由耳鼻之所入,這就是流感,外感吧!

 

  中醫對外感,流感是十分重視的,中醫有認為外感是可以很嚴重的病,因為有樣東西叫外感傳裏。

 

「 外 感 傳 裏 」 是 中 醫 專 有 病 名 , 西 醫 謂 無 此 病 。

 

此 病 顧 名 思 義 , 是 指 病 人 「 外 感 風 寒 」 後 ,

 

因 為 「 失 治 」 或 「 誤 治 」 ,

 

令 病 邪 未 有 隨 發 汗 而 外 解 , 反 而 「 由 表 傳 」 , 互 結 惡 化 , 致 施 治 困 難 。

 

病 者 長 期 感 到 不 適 , 但 體 檢 及 化 檢 卻 未 能 找 出 原 因 。


失 治 傳

 

「 失 治 」 是 說 : 病 人 患 了 感 冒 , 未 有 接 受 治 療 。

 

或 是 病 未 治 好 , 便 又 再 次 受 寒 (  特 別 是 貪 靚 「抵 冷 貪 少 裳 」及 貪 歡 「 帶 病 強 行 房 」 ) 。

 

此 時 , 發 熱 、咳 喘 、 流 涕 等 症 狀 雖 不 明 顯,

 

但 急 性 炎 症 轉 成 慢 性 發 炎 後, 疾 病 固 未 治 癒 , 而 病 者 體 質 卻 已 轉 弱 , 「邪 存 正 虛 」 , 故 病 情 更 為 複 雜 , 施 治 更 難 。

 

亦 即 所 謂 「 外 感 未 清 」 「 傷 寒 夾 色 」 等 。

 

誤 治 傳

 

「 誤 治 」 是 說 : 病 人 患 了 感 冒 , 在 接 受 治 療 期 間 ,

 

誤 服 補 藥 (  人 參 、 北 蓍 、 當 歸 、 鹿 茸 之 類 ) ;

 

或 進 食 肥 膩 滋 補 燥 熱 食 物 (  肥 雞 、 羊 肉 、 蛇 羹 、 水 魚 、 乳 鴿 、 鷓 鴣 、 榴 槤 、 咖 喱 辛 辣 之 類 )

 

致 呼 吸 系 之 充 血 及 發 炎 更 甚 , 即 所 謂 「 傷 寒 夾 食 」 。

 

亦 有 誤 服 瀉 藥 , 致 本 是 呼 吸 系 統 之 疾 病 , 兼 累 及 消 化 系 統 , 致 病 情 更 複 雜 , 施 治 更 難 , 即 「 傷 寒 誤 下 」 之 類 。

 

症 狀

 

「 外 感 傳 」 , 久 久 未 清 , 病 人 自 覺 :

 

頭 重 重 、

眼 花 花 、

頸 梗 梗 、

口 乾 乾 、

胃 悶 悶 、

疲 累 累 及

陣 寒 陣 凍 等 。

 

亦 即 寒 熱 往 來 、 目 眩 及 心 煩 喜 嘔 之 少 陽 半 表 半 「 小 柴 胡 湯 證 」 症 狀 。

 

此 時 , 病 情 已 影 響 及 淋 巴 系 統 。

 

中 藥 治 療

 

「 外 感 傳 」 之 傳 統 治 法 , 應 「 祛 邪 」 與 「 扶 正 」 兼 顧 。

 

傳 統 用 藥 ,以 :

 

柴 胡 、 黃 芩 、 黨 參 、 法 夏 等 為 主 導。

 

先 父 徐 子 真 則 喜 用

 

蕹 菜 頭 、 冬 芛 乾 、 雞 內 金 等 嶺 南 草 藥 治 之 , 往 往 一 二 劑 即 見 效 。

 

濫 判 亂 藥

 

有 些 醫 者 , 對 頭 重 重 、 胃 悶 悶 ... ... 症 狀 紛 多 而 表 徵 不 明 顯 , 致 未 能 「 鑑 辨 定 性 」 之 疾 病 , 往 往 濫 稱 之 為 「 外 感 傳 」 , 暫 以 應 付 病 人 的 查 詢 及 追 問 !

 

或 更 胡 亂 開 三 幾 帖 外 感 湯 藥 , 希 望 病 情 能 好 轉 過 來 , 這 其 實 是 很 危 險 的 。

 

鑑 別 分 析

 

在 我 們 接 觸 過 九 十 多 例 感 覺 : 頭 重 重 、 胃 悶 悶 ... ... 自 訴 或 經 醫 判 為 「 外 感 傳 」 的 病 人 , 經 詳 細 檢 查 , 可 確 診 為 「 傳 」 的 , 只 佔 七 份 之 一 。

 

其 它 人 士 ,竟 包 括 有 : 肺 結 核 、 B 肝 、 狼 瘡 、 甲 狀 腺 功 能 低 下 、 腎 炎 、 糖 尿 病 、 血 壓 低 、 高 血 壓 及 胸 椎 小 關 節 紊 亂 綜 合 症 等 不 同 病 種 。

 

如 果 以 為 頭 重 重 、 胃 悶 悶 ... 是 小 毛 病 , 而 遷 延 耽 誤 , 每 每 害 事 。

 

調 胃 健 脾

 

我 們 在 治 療 因 經 失 治 、 誤 治 、 誤 餌 、 誤 下 等 原 因 引 致 外 邪 轉 化 入 的 「 外 感 傳 」 病 人 時 , 著 重 調 「 胃 」 理 氣 和 消 食 解 積 , 與 及 健 「 脾 」 扶 正 兼 疏 導 淋 巴 , 都 能 收 到 很 好 的 效 果 。

 

耳 穴 主 選 :

 

脾 、

胃 、

心 、

三 焦 、

膈 、

交 感 、

腎 上 腺 、

皮 質 下 、

血 液 點 等 。

 

病 例

 

病 例 : 蔡 女 士 , 32 歲 , 未 婚 , 任 職 政 務 官 。 患 者 自 訴 長 期 感 覺 情 緒 低 落 , 身 心 疲 累 , 及 頭 昏 腦 脹 , 頸 痛 肩 痠 , 胃 悶 不 舒 等 。 最 特 別 的 , 是 極 為 怕 風 , 長 年 累 月 均 需 穿 著 長 袖 衣 服 。 頻 服 「 雞 精 」 作 補 身 。

 

蔡 女 士 經 接 受 體 檢 及 化 檢 , 已 排 除 血 壓 異 常 、 風 濕 、 狼 瘡 、 肝 炎 、 肺 癆 、 血 癌 、 血 糖 低 及 幽 門 螺 旋 菌 等 之 可 能 性 。

 

又 因 考 慮 工 作 壓 力 (  位 高 招 妒 ? ) 及 內 分 泌 紊 亂 (  未 有 男 友 ? ) , 故 亦 曾 求 治 於 心 理 醫 師 及 婦 科 專 家 。 三 年 來 雖 不 停 四 出 求 診 , 均 未 能 找 出 病 因 及 治 法 , 痛 苦 不 堪 。

 

耳 針 大 夫 根 據 : 「 怕 風 而 肢 不 冷 」, 「 脈 浮 緊 」 等 「外 感 傳 」 徵 象 , 乃 為 作 耳 尖 放 血 及 貼 壓 丸 於 : 膀 胱 、 脾 、 胃 、 三 焦 、 交 感 、腎 上 腺 、 枕 等 耳 穴 。 並 貼 磁 粒 於 大 椎 、 中 脘 及 脾 俞 等 體 穴 。 更 囑 暫 時 戒 口 勿 食 補 品 及 辛 燥 。

 

蔡 女 士 返 家 後 即 覺 頭 腦 輕 鬆 , 體 力 回 復 , 呼 吸 暢 順 , 噯 氣 減 少 , 乃 致 電 大 夫 道 謝 。 如 原 法 治 療 八 次 後 , 蔡 女 士 謂 自 覺 一 切 回 復 正 常 。

 

( 資料來源:中國耳穴光針療法學會

 

下一頁:今時為啥要談外感傳裹?

 

CONTINUE READING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