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廿四節氣 | 夏至來了!小心中暑!中暑分「陽暑」、「陰暑」?中醫教DIY 4款好味消暑養生飲品

廿四節氣 | 夏至來了!小心中暑!中暑分「陽暑」、「陰暑」?中醫教DIY 4款好味消暑養生飲品

中醫話

  夏天來了,何以消暑?6月21日正是「夏至」節氣,香港夏季又熱又濕!註冊中醫師藍永豪博士提醒大家,夏至往往暑氣逼人,暑濕之邪容易乘虛而入,外出時尤須做好防曬及防暑措施,避免中暑。

 

時刻警惕發病症狀

 

  藍博士指出,中暑古稱「中暍」,俗稱「發痧」,是由於置身於高溫濕悶環境過久,體溫調節失效,尤以從事戶外體力勞動工人、攀山遠足者、孕婦產婦、老年人、體弱或慢性病患者多見。若不迅速治療,中暑甚至可引起虛脫、抽搐及昏迷。根據發病過程的輕重,可出現以下症狀:

 

先兆中暑:大量出汗、口渴、四肢無力、眩暈、胸悶噁心、難集中注意力等,體溫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於37.5℃。

 

輕度中暑: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烘熱等;稍嚴重者,可出現早期呼吸不暢,繼而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大汗淋漓、皮膚濕冷、體溫升高到38℃以上、或血壓下降、脈搏加快。

 

重度中暑:除上述症狀外,出現昏倒或痙攣,體溫在40℃以上,危及生命,務必將其側臥以保持氣道暢通,並盡快送院救治。

 

(iStock圖片)

 

分「陽暑」和「陰暑」:要益氣養陰

 

  據藍博士所說,中暑總治則(醫治原則)為益氣養陰。臨床上,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及「陰暑」,陽暑治宜清熱瀉火,藥用石膏、知母、人參、麥冬、五味子等;陰暑治宜清暑化濕,藥用香薷、炒扁豆、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廣藿香、厚樸、茯苓等。除口服相應的中成藥或處方藥外,還有中醫外治—按穴和刮痧,皆有效解除中暑症狀。

 

  按穴方面:用手指按捏「人中穴」(鼻唇溝的中點)或用風油精塗抹「太陽穴」(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能起「醒腦提神」作用;症狀輕微而體質壯實者可進行刮痧治療,然而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嚴重皮膚病或虛脫者則不宜。

 

防禦措施要做好

 

  預防中暑,要以減少產熱和有效散熱為原則。減少產熱,例如盡量不要在正午烈日當空下外出;酷熱警告生效時,避免戶外活動;有效散熱,則包括補充足夠水份、勤洗澡、濕敷等以降溫。室內宜保持通風乾爽,必要時利用空調合理控制其溫度濕度;戶外高溫濕悶時,多逗留在陰涼通風地方。如必須外出,帶備足夠食水,穿寬鬆透氣的淺色長衣,戴備太陽眼鏡和闊邊遮陽帽,以利降溫。

 

  日常宜作息規律,保持心情舒暢,配合均衡飲食。炎夏容易傷津耗氣,應注意及時補充鹽份及水份,喝水宜少量頻喝。另外,可根據中醫建議按照體質適量進食具消暑生津功效的水果如桃、梨、西瓜、哈密瓜或自製消暑飲料如菊花茶、酸梅湯、竹蔗茅根水、檸檬薏米水、青檸薄荷水、鹹檸檬有汽礦泉水等。

 

下一頁:DIY消暑養生飲品

 

CONTINUE READING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