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播種VS開竅

播種VS開竅

張逸
逸趣談Teen

  有朋友問我,你常常說和青年人溝通很重要,但你的說話,他們聽得入耳嗎?坦白說,我不知道。我覺得自己的角色只是在播種,而不能掌握他們何時會開竅和理解。

 

  最近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來港。他的研究主題一直是扶貧。這個研究的起源自他年少的時候。他生於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中產家庭,住處旁邊有個大型貧民窟。每天他上學時都見到那邊的孩童在嬉戲,當他下課回家時,那邊的孩童仍在嬉戲。當時他很疑惑為甚麼自己要上沉悶的課堂,而其他孩子可以終日遊玩。他媽媽回答說﹕「因為你與他們不一樣,他們是窮人。」這個回覆,對當時年紀很小的巴納吉來說實在太深奧太難以理解了。然而,這個種子植根在他的心中,後來當他修讀經濟學,這兒時的種子才萌芽,成為他的研究專題,最後藉著這個專題他和他的團隊得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播種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是行為。大約二十年前,我在某工作崗位的最後一個工作天,要收拾細軟時,有位同事特意過來跟我道謝,說感謝我教她如何做一個母親。我覺得很奇怪,因為我自己並不是母親。她告訴我,她的兒子愛上騎電單車,但她認為太危險,不想他騎,所以常常就這事發生爭執。後來她在辦公室工作時,觀察當時年紀尚輕的我,雖然是個女孩子,但也會常常嘗試不同的事物,突然開竅,覺得自己太小器(狹隘),不能接受自己兒子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於是她接受了兒子騎電單車,母子之間恢復了溝通,兒子還邀請她一同去遊電單車河,只是她當時還未能克服心理關口而接受兒子的邀請。

 

  另一種「播種」是經歷。我讀初中時,有一天回到學校,校園氣氛令我很壓抑,我才得悉班上有一位不太相熟的同學被安排了童婚。我們還是初中生啊﹗在我當時認知的文明社會裏,竟然有如此倒退的事發生,實在太震驚了。作為她的同班同學,及後我被安排參加輔導,我跟輔導員說﹕「我覺得很沉重。」輔導員回答﹕「有負面情緒是很自然啊。但你有沒有想過將這個負面情緒轉化為有建設性的行動?」當然我沒有這樣的想法。作為跟進,輔導員安排我到聯合國難民署做義工,由那時開始,我就在不同機構做義工。回頭細看,這可能就是其中一個「播種」方式,以至雖然我接受的是工程和法律教育,但從多年的義工經驗中構成自己對社會服務的觀念,成為今天制定工作的方向,後來還被邀作為慈善機構主管。「開竅」並不一定是在電光火石間出現,也可以是累積了很多經驗再慢慢沉浸和思考得到的啟發。

 

  作為教養者,我們所做的播種並不一定是言教,也可以是身教,並為他們默默禱告,相信終有一天他們會開竅。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