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你有否對孩子情緒勒索?

你有否對孩子情緒勒索?

張逸
逸趣談Teen

  上星期文章提及成人需要留意避免情緒勒索孩子,想不到有家長不明白這個詞彙。所謂情緒勒索,乃一種操控行為,父母以靜默、引起孩子的恐懼、罪疚感、責任感、或向孩子的情緒進行施壓等方式,令孩子順從他們的意願。他們沒有命令孩子去做,表面上看似「尊重」孩子,然而這類情緒勒索其實是精神虐待的一種,讓孩子不得不遵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一些他們可能不想做的事。有些家長慣性地使用這種方法「教育」子女,並視之為理所當然;更過份的還會將孩子牽涉到婚姻關係中。

 

你有否對孩子情緒勒索?

(由作者提供圖片)

 

  有父母覺得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認為只是加上一點點的動力,說到底也是為了孩子。然而,這些「動力」的施行方式並不正確,也牽涉到操控及控制孩子,構成精神上的虐待。孩子會因此而經常處於內疚及恐懼的狀態,導致抑鬱、焦慮、缺乏自信、質疑自己,及難以與其他人相處。情緒勒索甚至令孩子對自己的核心信念產生質疑,從而對日後在不同關係上及事業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你不能在今次考試取得好成績,就別認是我的孩子。」得到父母的認同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渴望,甚至是他們畢生努力的原動力。他們對孩子情緒勒索只會令孩子感到不安和缺乏自信。「如果你能讓爸爸在星期天留在家裏陪伴我們,便證明他是愛你的。」孩子自然很希望父母能夠和睦恩愛,然而將孩子牽涉到父母的關係中,卻會令他們感到內疚及恐懼,甚至會導致抑鬱和焦慮。

 

  反之,孩子也有機會以同樣方式對待父母,如「如果你愛我的話,便…」、「如果你不讓我玩遊戲機,我便會傷害自己。」以父母對孩子與生俱來的愛作要脅,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也是對父母的情緒勒索,而最常見的一種是情感退縮。孩子表現退縮或鬱鬱不歡,拒絕與父母溝通或交流,嘗試要父母為他們的不快負責。

 

  要避免情緒勒索,我們需要注意在說話或提出建議時,盡量不要包含條件在內。如父母希望孩子做到一件事,只需開心見誠地說出來便可以,至於孩子是否想做,也可以坦白地說出來,沒有條件,也沒有要脅,只有雙方的意願及想法。同樣,孩子想要的東西,也只需坦誠地向父母提出,當然,父母會否滿足他們便是另一回事。只要在溝通的基礎上做對了,便可以捍衛我們想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