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5/06/2020

【在宅醫療】家才是最好的病房!社企醫生上門實現患者在家終老夢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Text: Yoko Cheung Photo: Daren Cheng

  馮醫生一身西裝,雙腳踩著波鞋,拉著行李箱,箱上架著旅行袋,向我們徐徐走來。醫生為何不留在診所,卻拉著行李箱在街頭遊走?原來他的「診所」無處不在,哪裏有病人,哪裏就是他的診所。他和「老友所醫」的醫護人員在接到病人預約後,就會帶著行李箱,登門診症。

 

  外表平平無奇的行李箱,一打開才知內有乾坤:血壓計、體溫計、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分門別類放在一個個內格中;鹽水、抗生素、注射針劑等置於另外的小袋子內,還有各式各樣的藥物收納在行李袋,儼如一間「流動診所」。這一身工具是馮醫生上門診症的好幫手;設備、藥物如此齊全,只因上門診症情況千變萬化,需準備充足才能應對各種情況。「只差一部超聲波機,手提超聲波機。」馮醫生道。

 

 

每次上門應診馮醫生都會帶齊行李箱與旅行袋,前者裝醫療工具,後者裝有藥物。

 

行李袋內備有各式各樣的常用藥物

 

長者求診困難多

 

  長者身體多病痛,出入醫院乃常事,每次覆診都要人陪同,或是家人,或是陪診員,但兩者成本都不低;前者要請假,後者需收費,久而久之看病很易成為家庭負擔。不過就算負擔得起,外出看病都不是易事,尤其對長期臥床或以輪椅出入人士而言,每次看病都面對重重困難。「這個世界長者愈來愈多,行動不方便的長者亦會愈來愈多,所以衍生出在宅醫療,令它重新得到關注。」

 

  在宅醫療,簡單而言即是醫護上門;這的確不是新鮮事,回想起遠古的大夫,都是提著醫生袋,獨自上門應診。但來到廿一世紀的今日,不同之處在於處理病人的不只一位醫生,而是一整個醫療團隊。當社企「老有所醫」接到病人預約後,會先向家屬了解病人情況,從「醫健通」查閱病人病歷和藥物紀錄,再請家人為傷口拍攝影片或照片,最後由團隊討論安排甚麼醫療人員上門,如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等。團隊接受的病症,九成六以上是長者,偶爾會有具精神問題的年輕人,因不便外出求醫而需要醫護上門。

 

 

  疫情下,上門診症需求大增,除了擔心長者進出醫院增加感染風險外,家人亦憂慮送他們入院後無法探望。馮醫生有一個已診症兩年多的婆婆,她在家弄傷腳,嚴重發炎,入院後就再沒出來了。「這對於家人而言是很震撼的,你送了長者入院卻無法探望,就如入了黑洞般,只能不時聽聽醫生的報告,聽到情況突然轉差、突然危殆,卻始終不能探望。即使快將離世,也只能短短見一面。變相很多人因為疫情,而不想入醫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