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6/2020
【愛護動物】好食好住VS自由:前海洋動物訓練員帶給我們的反思
以教育之名作圈養合理嗎?
成長於都市的我們,遠離野生動物棲息地,城內的動物園和水族館,自然成為連接都市人與自然的橋樑。很多人第一次接觸野生動物,都是源自幼稚園或小學時,遊主題公園或動植物公園的經歷。那些記憶總是特別鮮明,因為動物不是在影片內、書本上的平面影像,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在傳統教育中,一般認為聽著導賞員的介紹,配上眼前真實的動物,那些對野生動物的威脅,彷彿更為入耳,萌起保育自然的心,最理所當然。
與動物互動活動原意能喚醒大眾保育的心,Chris卻認為大部份遊客都僅被動物可愛的一面吸引,未必能成功地灌輸到保育的理念。
(受訪者提供)
然而Chris卻對這種想法有所質疑:「我擔任動物訓練員十多年,從沒有見過一位遊客、學生或市民,在參與過一些與動物互動的活動後,突然有保育環境的醒覺。他們只會覺得動物很可愛,怎會想得如此深入?」相反,Chris覺得若是真心喜歡動物的人,聽完導賞員的講解後,更為愛護動物,長大後當他回想起動物園、水族館的教學體驗,發現導賞員這邊廂教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動物,那邊廂卻用圈養動物作示範,會否與愛護動物的理念有所抵觸呢?「其實我們並不一定要犧牲某些物種一生的自由,來換取些少的教育效果。」他說。
海洋公園上月底獲政府撥款,得以繼續營運,園內七千多隻動物逃過流離失所的危機。回顧海洋公園鬧財困這半年,有關圈養動物的爭議再次帶到鎂光燈下,不少人都走到鏡頭前為動物發聲,為大眾上了一堂反省人與動物關係的一課。雖然公園暫毋須倒閉,但那些圈養動物的討論,很難令人再對這個議題視而不見。或許就如Chris一樣,想清楚工作的本質,在離開後,就再無法以遊客的身分,若無其事地踏足園內。下一次觀看動物,你會有另一番體會嗎?要好食好住,還是自由自在,只有動物內心才有真正答案。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