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2018
《犬之島》精緻畫面下的日本風情,以尋狗諷刺社會
基本上,不論是預告片還是正片,看《犬之島》(Isle of Dogs)時,第一秒的片頭已經充滿著傳統日系風格,如果不是預先知道這是Wes Anderson的作品的話,便會以為這是部日本動畫。《犬》每個場面都十分精緻,把日式的風格呈現出來,這同時隱藏著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一個主要問題,影響著觀影時的投入度。
故事設定於20年後、日本的巨崎市爆發犬流感,市長宣佈把狗隻隔離至垃圾島。市長的養子Atari希望尋回自己心愛的狗,便偷偷走去垃圾島作營救。以尋狗作為主題,但《犬》並不走溫情路線,而是諷刺社會。
畫面精緻,目不暇給
本片是導演第二部以定格動畫製作的作品,觀看電影的製作特輯(見文末),完全是太過強大,令人佩服。以445日拍攝144,000張定格相片去完成製作,連細微細眼的位置(如狗的表情,以及相撲手的大肚腩)都能照顧到,絕對是高質的畫面。觀影時,最令我嘆為觀止的是垃圾島的環境塑造,難度十分高,但呈現的畫面很細緻。基本上,大部分的畫面都包含著豐富的視覺元素,是場目不暇給視覺盛宴。
視覺之外,《犬》的配音卡士十分強大,同樣聽出戲味。Bryan Cranston、 Scarlett Johansson、Tilda Swinton,日本代表就有渡邊謙、松田龍平和松田翔太等,當中以SJ的聲辨識度最高。
觀影後的謎題
觀影時最令我疑惑的是有關日本字幕的問題,所有的日本對白除了經過翻譯員以英語翻譯外均不設字幕翻譯,而狗吠的聲音則以英語作媒界。不少評論都說此舉令人更專注畫面的應用,但我卻感到十分抽離。當然我能從「肢體語言」去估計劇情,但我總是希望理解當中日文的意思。我明白電影想以人狗作為分隔,但不提供日語字幕翻譯另外一些考量,是我觀影後想解的謎。
不提供字幕不但增添理解故事的煩惱,常言道,看不到的可能才是最重要。於我來說,沒有被翻譯的字究竟隱藏著甚麼意思? 同一個文本,對白以選擇性呈現,日本人及懂日語者在接收故事時的觀感又會否一樣?
我也想過英語霸權這回事,充滿日本風情的作品,卻只以英語作傳播媒界;再者,白人女交換生作為反抗的先驅,她洞悉先機,對照日本科學家女助手的日本女性的軟弱定型,她年輕卻勇敢,而自行解讀Atari的動機的對白,都呈現這種感覺。
選擇以日本作為場景,是導演很愛黑澤明之故。當中的相撲、鼓聲和浮世繪等的元素,是典型的日本傳統元素,放在戲中並不突兀。本片惹來「文化挪用」的批評,不但沒有理解當中文化,鋪排更是眨低日本。然而在我看來,電影只是用最方便的方法去描繪日本風情,至於有沒有眨低,大抵要看6月日本公映時的反應。
電影預告片:
製作特輯: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