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9/2016

《媒體失效的年代》媒體未來大爆發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馬靄媛

    馬靄媛

    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及中文新聞寫作課名譽講師;職業訓練局高級傳媒主任及編輯;《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首席記者,擅長撰寫專題及人物訪問,醉心文字世界,相信知識可豐富心靈、啟迪人生。著有《這個記者夠彆扭》人物訪問集及《愛是不能埋-謝婉雯傳》。 

    世界在讀什麼

    逢周三更新

書名:媒體失效的年代(Geeks Bearing Gifts: Imagining New Futures for News)

作者:傑夫‧賈維斯 (Jeff Jarvis)

出版:天下文化(中文版)CUNY Journalism Press(英文版)

 

  當人人擁有資訊科技,「未來每個人都是自媒體。」新聞工作者便需由僵化的內容創造者和主導者中,轉型為協助他人把資訊互相分享。

 

  所謂媒體失效,不一定指平面印刷或傳統傳媒的沒落,《媒體失效的年代》作者高瞻遠矚,探索「媒體」在資訊的衝擊下如何逆流而上,「新聞」未來存在各種可能性,它與大眾的新關係、新的資訊形式和新商業模式。作者提出傳統紙媒、印刷品、電子書和互聯網可結合新科技,在新世代互相交集,建立龐大的資訊網絡。

 

  作者是美國著名記者、網絡評論家,他認為,媒體是時候學習其他產業,提供讀者更大的關聯性、個人化服務和更大的價值,並且從報紙跟電視新聞所受的衝擊當中,發掘出一條新的媒體大道。

 

  作者的寫法源於實戰經驗,愛先顛覆傳統智慧,來建構對未來的想像。如他表面否定大眾媒體不再,因網際網絡令共同的媒體經驗消亡,但新的模式是媒體內容也可能有販賣的內在價值,如從中了解一個人的方式,由此獲得忠誠度、投入和收益。「不再把眾人視為大眾,而是把他們視為個人與社群,以此理解,服務他們,與他們互動。」

 

  此外,未來要重塑新聞人的角色,不再只是發放資訊,他也是呈現資料供大眾質問、製造工具,召集討論,舉辦活動等。媒體人不一定要化身程式員,但集團可以是賦能者、教育者、組織者、夥伴和倡議者。

 

  形式方面,面對的是「媒體將如何轉型?」的終極問題。新媒體強化數碼報導,是不爭的事實。新聞是不停的資訊川流事件,未來,媒體人要思考的是:如何鼓勵和支持資訊川流,為資訊添加價值。

 

  在「廣告、大眾媒體迷思和關係策略」一章,提到新的商業模式:「不再只是販賣廣告,而是直接向使用者販賣產品與服務,踏入商業領域。」

 

  也許,如作者所言,他只是提出對媒體未來的想像與藍圖,當中也許經歷創新、發明、發展、風險與失敗,最重要的不是要維持傳統媒體的營運,而是對未來的支持和投資。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