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2023
名牌時裝愈貴才愈有市場?Phoebe Philo將面世的個人品牌亦會以「態度」去彰顯身份?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今日大家都埋怨名牌時裝愈賣愈貴,已經貴到一般白領打工仔都不能負擔的地步,這是鐵一般事實,所以世界各地百貨公司和名牌買手店才會出現倒閉潮,網購盛行固然是導火線,但名牌商品價格飆升至脫離薪酬水平其實才是主因。有人認為這些國際品牌的對象從來都不是中產階級,對呀,所以他們才會肆無忌憚瘋狂漲價,因為從不缺錢的富人才是他們米飯班主。正因為如此 Hermès、Chanel、LV和Dior賣得愈貴就愈有生意,甚至連稱不上一線國際品牌的Schiaparelli和The Row都有樣學樣,利用定價心理策略在時裝界突圍,成功吸納了一班名媛太太。
在時裝界論火紅程度,Schiaparelli和The Row當然及不上AMI這麼普及受歡迎,但若以奢侈級數去評價,他們絕對是這個界別的當紅品牌。Schiaparelli在時裝界有多紅已經不用多說,而他的服飾售價亦同樣備受業界關注,因為一個字形容,就是「貴」,Tod’s Group老闆Diego Della Valle很聰明,知道Daniel Roseberry的實力,亦知道Schiaparelli的賣點是創意與craftmanship,所以這三年以來一直堅持自己做零售,不賣貨給其他零售商。在紐約Bergdorf Goodman未開直營店前,要購買Schiaparelli的名媛太太都要親自到巴黎總壇,而且更要預約才可內進選購,雖然現在他們於美國達拉斯Neiman Marcus百貨店及倫敦Harrods都開了直營店,不過對於其他國家的消費者來說依然很不方便,就算他們已經開通網店,但都只限購買首飾,要購買其他服裝皮具仍需親自到店鋪選購,要買他們的鞋子更要親自到巴黎總壇量度尺寸和腳形,銷售手法相當嚴謹,加上高昂售價,令一眾名媛太太猶如置身巴黎訂製haute couture,所以有本事買Schiaparelli來穿的人,都成為了一種身份象徵。
相比起Schiaparelli,The Row雖然都是標榜「貴」,不過其零售價就一直在行內存在爭議,因為他們的簡約設計沒有任何花巧,只不過是高級版的COS,但他們以採用頂級靚料自居的名聲,便毫不客氣地將一件恤衫標價1萬港元,一件純棉牛仔褸要17000元,茄士咩大褸更索價8萬至10萬港元,但依然有不少富貴太太捧場,所以他們在Bergdorf Goodman百貨店一直位列十大暢銷女裝品牌,在Barney’s New York結業前,The Row的營業額甚至超級其他一線國際品牌如CELINE和Saint Laurent。所以亦令到The Row有條件專橫跋扈,據悉他們便會以綑綁式巨額訂單令各大零售商就範,其手法就好像當年紅透半邊天的Rick Owens。加上創辦人Mary-Kate Olsen這兩位影壇姊妹甚少接受媒體訪問宣傳品牌,令到The Row這個品牌顯得更「囂張」,好聽一點說就是「態度」。
Schiaparelli和The Row的成功,再次給時裝界一個窩心提示,有「態度」原來是可以這麼賣錢,有錢人才會覺得你的商品夠「馨香」。而Phoebe Philo個人品牌快將面世,恐怕又會成為另一「貴到飛起」品牌。總而言之,買名牌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們這些窮人。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