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2016
雌雄同體──The Danish Girl
Nadia Tang
Nadia Tang
「一日電影,一日時裝」
Nadia Tang,自2010年開始,深信美好事物來自「My Unexpected」,
以文字描述電影與時裝之關係,後成立Wear香港街拍Facebook專頁,
在街頭發掘充滿個性的人、了解當中故事。2014夏天前往倫敦學習Fashion Marketing,繼續追求時裝夢。
時裝延想
逢周二更新
上星期終於到戲院看期待已久的 “The Danish Girl”,改編自美國作家 David Ebershoff 撰寫的真人傳記同名小說,1920年代 一對哥本哈根畫家夫婦,歷史上首位變性人的故事、加上金像大導Tom Hooper以及影帝Eddie Redmayne,光看Trailer已讓人心癢難當,這個故事及陣容是不可能錯過的。
故事講述1926 年,哥本哈根的一名風景畫家 Einar Wegener,與同為畫家的 Gerda 結為夫婦。因一次模特兒失約,Gerda 說服丈夫 Einar 穿上女裝,並擔任臨摹模特兒。無意中釋放出 Einar 埋在內心深處的女性傾向靈魂── Lili。
「我無法否認,我享受穿上女裝的自己,我喜歡那種質感。」
當Einar套上絲襪那一刻,它是很女性化又很感性的符號訊號,莉莉這個女性人格首次映入觀眾眼簾, 喚醒了Einar壓抑已久的渴望,慢慢意識到真實的自己,開始看到女性靈魂誕生於男性身體上的某些特徵。1920年代,法國設計師Paul Poiret、Coco Chanel和Jeanne Lanvin的時尚風格,自然地成為這部電影戲服的重要根據。夫妻倆在丹麥時都穿上顏色以藍、黑、灰為主、大量剪裁的服裝。到巴黎後,則改為穿上線條流暢柔軟的明亮服裝。戲服設計師Paco Delgado也透過裝扮的力量,描述主角的心理變化。如先為Lili戴上大膽假髮,化濃妝,展現初期掙扎與適應的矛盾,製造出「過度女性化」(Hyper-Feminization)的現象,極為誇張,是為過渡期。慢慢地,Lili漸漸適應了女裝的自己,不再戴著搶眼的紅褐色假髮,打扮姿態自然不過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個人風格,
不得不再引用一次,黎堅惠曾經說過:「高層次的男女觀,應是男 = 陽 / 陰,而女 = 陰 / 陽,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這才是人類的基本面貌,因爲人人都是由父母製造,一陰一陽,所以人人都是雌雄同體。」看完電影後,除了欣賞Einar那份勇氣,更大是感受到Gerda對他的忍耐與包容,當中幾個位置無不令人動容,愛是一切,可以跨越性別界限,只要你學會接受並放下。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