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2022
MIRROR演唱會突發意外,作為觀眾、支持者、表演者、製作單位,該有甚麼反思?
我是演唱會常客,也喜歡看Mirror。看到演唱會的突發事件,非常不安和關心,也有一些反省。
朋友第一時間說:「好像當年蘭桂坊事件,你們這些專家要向大眾建議如何紓緩情緒了!」話未說完,已知道紅十字會(note 1)等機構開啟熱線、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note 2)和香港精神科醫學院(note 3)等出post ,教導大家如何助己助人。一時之間全城都在談論急性應激反應和PTSD,忽略了最重要的那幾句:「耳聞目睹這樣突發事件,心情不安、震驚等,都是正常的反應。不用太過擔心,給他們一些空間和時間,這些情緒是會平伏下來的。切勿將正常的不安反應病態化。」
有另外一組討論就是傳媒和個人應否傳閲事件的片段,這就是知情權和二次傷害的討論。大家也許忽略了這兩者不是對立的,可以分別考慮。答案也絕對不是看或不看,傳或不傳,而是好像我的行家朋友(note 4)說:應該選擇看甚麼和怎樣看。
作為一個演唱會常客,一個會坐在電腦前拼命買票的人,我有一些反省:
「Keep the customer satisfied」(讓顧客滿意)已是常規,我們總是要賓至如歸,顧客至上。作為顧客或服務使用者,我們希望買到入場票,希望座位沒有遮蔽阻擋……以前林子祥繞著四面台跑一圈和前排觀眾打招呼,把網球拋向高處觀眾,我們已經開心到不可開交。今時今日,若非像張敬軒般在場館頂層機械船繞場一周,慢慢360度大迴環與山頂的朋友打招呼,也許我們這些顧客又會大吐苦水,說表演團隊厚此薄彼了。
勤力而成功的演藝人和製作人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對自己要求高要求完美,他們都在不知不覺間以滿足各種各樣顧客的讚賞和滿足感為目標,為自己增添更多壓力。
因此作為觀眾、顧客、支持者,我們要學習提醒自己可以有要求,但不能苛求。也想對表演者和製作者說:難以討好全世界全人類每一個需求,做到「the greatest happiness for the greatest number」(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可能已是最理想的狀態了!
謹此祝願台前幕後各位安好!
Read More:
Hong Kong Psychological Society - Division of Clinical Psychology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