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2019
食「息」勝也——駱可昌
「食色性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古話,經常被人誤以為是出自孔子所說。其實這句話源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並不同意孟子「人性本善」的觀點,就前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男女之事都是人的本性。
古代聖賢生活簡樸,生活所需較簡單,但現代人對生活有所追求,要求自然更高,可是想依靠食「息」致勝也並非一件簡單的事。
(iStock圖片)
在眾多的收息金融產品中,相信近年冒起得最快的應該是派息類型的基金,特別是能每月派息的類別。相比起其他金融產品及工具,派息類型基金可以說是入場門檻較低(約一萬港元入場),而派息率選擇最多的金融產品(從貨幣基金類別之1-2%派息率,至高收益基金類別之7-9%派息率)。難怪在全球量化寬鬆的氣氛下成為食「息」一族之新寵。
但在派息類別基金背後,大家可有想過「息」從何來呢?如果有股票投資經驗的朋友會了解,其實股息是從股價裏抽取出來的,這也解釋了為何「除淨」後股價會下跌。其實基金派息也有類似的情況,不過可能更為複雜。就以每月派息的債券基金為例,一般投資者可能認為派息是基金公司從該債券基金內之債券組合所收到的票息(Coupon),在扣除行政費後派發給投資者。但是在債券投資的世界,債券並非每月派息的,比較常見的是半年或一年派息一次,所以基金本身可能在未有收到票息時,已經需要向投資者派發利息,所以就會出現類似「除淨」的「搣本」情況。
上述「搣本」(資本撥付派息,dividend paid out of capital)的情況只是其中一個較為簡單的例子,說到底投資者最關心的還是整體利益有否受到影響。其實「搣本」問題就如應否在「除淨」前買股票還是在之後買。例如某股票的除淨日是12月3日,公佈股息為0.5元,那麼在12月3日或之後才買,就無法收取這次的股息。而在之前已經買入,並且一直持有至12月2日收市,就能獲得這次的股息。
也許你會想:那麼在12月2日買就划算了,因為能收取多0.5元股息,但事實並沒有所謂划算這回事,因為在除淨日,股價會自行調整,例如12月2日的收市價是60.5元,那麼在12月3日股價就會自行調整至60元,相比12月2日的價格下調了0.5元,所以食「息」能否勝也最終也視乎整體回報而定。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