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5/2015
購物消費Online到offline?還是相反?
我認識一個朋友,心靈手巧,平日就喜歡DIY,業餘時間做一些精緻的小手工,如髮夾銀包小擺設之類,自用或者饋贈親友,有情有義又實用;在生下兩個寶寶之後,她索性辭職回家,成為了專職的手工藝者,照顧孩子之餘,又可以有時間專心自己的愛好。直到最近,她開始人生新一頁,在Facebook上開設專頁,將親手製作的bb髮夾頭帶放上網,希望能闖出一片天。
另一個來自臺灣的媽媽,嫁過來香港十多年,她從南投蜂農那兒買來蜂蠟及香茅油,手作了一批天然的防蚊磚和防蚊膏,小小一塊可以掛在屋內,一家大細都可以免受蚊蟲滋擾,短短數日就收到逾百訂單,生意滔滔。
作為消費者的我,早就厭倦了連鎖商店的千人一面了無新意,見到這些有心又有意的自家制產品,當然樂意幫襯,貪它創意十足,又獨一無二,所以我見到PO文介紹後,立刻留言:來一塊!可是之後的事情,就比較讓我抓狂。
為什麼這樣講?落咗order之後,臺灣媽媽給我發來一大串文字,大意是多謝訂購,請將款項存入滙豐/中銀/恒生帳號內,跟著再將收據影張相片send返給她作為參考。待她隔日對過帳完全無問題之後,就會將貨品寄出了...見到如此繁複的購買流程,我內心直呼:救命!不過是買二十幾元的東西,竟然要這樣複雜?原先想要幫襯自家製作的熱情立刻消減了一半。難道沒有其他方法?賣家說有的,可以約定在某個地鐵站交收,但時間嘛只可以選早上。
這位臺灣媽媽的繁複交易方式並不是個別,而是在香港很有代表性的網上交易方式,即online的交易,或多或少一定要通過offline的動作支持才能完成。
無奈地,瞭解過這種網購模式之後,我也唯有奔波於銀行ATM機轉帳——影收據單——將收據傳送給賣家——等待收貨的循環中。如果換了沒有耐心的顧客,或許會礙於交易方式的繁雜而作罷,這也會直接影響賣家生意。
說來奇怪,在號稱網速全球第一的香港,論互聯網P2P的發展速度,卻相當落後,甚至不如羅湖對岸的內地,早幾年就聽過有大學生在讀期間兼職做淘寶網店月入萬元,特別是過去的一年,我體會更深。內地各種線上消費平臺和功能多樣的移動用戶端程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相對應的還有旺盛的全民需求,手機已然成為各人的錢包,比如我用手機銀行買理財產品、用手機登入支付寶網購、用微信錢包轉帳、交水電費、AA制收款,給家人匯款...這些服務即時到帳,分文不收。
再舉一個例子吧,大家還記得農曆新年時曾介紹過的《搶紅包大戰》,之後我發現朋友圈內好多人都悄悄轉型做起了老闆,在微信上開店做生意,而且形成了所謂微商群體,儼然有借互聯網東風大展拳腳之勢。搶紅包大戰更帶動了大家將銀行卡與手機綁定,潛在消費人群眾多,付款又方便,微商們賣東西也更加起勁了。
上述臺灣媽媽的案例如果發生在內地,會怎麼樣呢?我看中賣家商品,直接通過支付寶/微信轉帳,賣家手機立刻會有到賬提醒,然後立刻安排快遞寄送,整個過程不消5分鐘即可,哪裡需要跑銀行再影收據這麼麻煩。整個過程中,由於有支付寶/微信的存在,等於為註冊過的買賣雙方做了信用背書,我不用擔心付款後石沉大海,賣家也不用擔心錢貨兩空,而P2P平臺又做到了生意,簡直是三贏。
上周我去深圳與朋友飯聚,本來買單250元的一餐,立刻團購優惠券減30,再用微信支付減20,最後200元即可,而飯店只需要抄低一系列序號即可,根本不用現金。這就跟香港相反,已逐漸將offline的消費轉為online的付款,自然方便快捷的多了,最重要的是,消費者拿到了最實際的優惠和方便!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