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8/2016
炮製卡通便當 成最佳親子活動
【晴報專訊】日式便當往往有造型可愛的卡通,令小孩食指大動。有喜歡入廚的半職媽媽,每日都與子女一同準備便當、甜品等,坦言「父母只要花1分鐘一起蓋印模,已是一項親子活動」;亦有平日忙於工作的父母,報名參加親子便當班,要與子女炮製美好回憶。
現代人為生活廢寢忘餐,就連與子女相處的時間亦少之有少。但對於梁翠珊(Melissa)來說,她則喜歡透過料理與子女建立關係,「每日都要吃飯,整便當、紙杯蛋糕、飛碟三文治等,需時只是20分鐘」,於是在大仔4歲時已養成一齊入廚的習慣,更可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
小孩學會自理不偏食
Melissa指,不少參加便當教室的家長,除想學習如何拼出有營便當外,亦期望與別的家長交流育兒心得。
Melissa表示,日式便當的煮法多以白焯及輕煎為主,蔬菜與肉類的比例為7比3,配上適當的碳水化合物,而造型所需的加工食品,盡量避免使用醃製品。調味料則可用少許鹽、胡椒粉、蒜頭等,亦可在家中自行種植香草,「既食得健康,種植過程又可當為親子活動。」
今年她更首次開班教學,主要針對3至8歲的小孩及其家長,她笑言,有討厭吃米飯的小孩,當把飯拼成卡通小熊的模樣後,居然用手直接拿飯來吃,並直呼:「咁樣整(飯),好好味!」她續說,教育小孩應從生活小事做起,以免長大後不會自理兼偏食。
姚生及姚太一直忙於工作,平日下班後與兒子的溝通時間僅剩1小時,「仔仔會投訴,叫我哋唔好返工。」因此周末會安排親子活動,包括炮製便當。她指,早前參加便當班時,十分享受一家人一起煮食,「仔仔第一次拿刀切食物,過程好開心!」她坦言是一個美好回憶。
註冊營養師潘仕寶表示,正值發育階段的兒童,應按照衞生署建議的「321」飯盒比例,即3份穀物、2份蔬菜、1份蛋白質。她稱米飯可轉為紅米或十穀米,增加纖維有助增高,蛋白質多選擇蛋、豆腐、水浸吞拿魚,避免用加工或醃製食品。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