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6/2018
「走塑」由源頭做起
政府正研究就廢塑膠容器分階段引進生產者責任計劃,建議以「按樽」回收及現金回贈作為誘因,提高回收率。
這個建議無疑可針對今時容器「濫膠」的情況;但長遠來說,讓這類塑膠容器轉用可降解物料製造,才是治本之法。
今時被棄置的塑膠容器有約6成是飲品的容器(大部分是膠樽),如果針對塑膠樽的回收,政府委託的顧問就建議採用「按樽」制度,即購買飲品時,消費者須付容器(例如膠樽)的按金,飲完交還膠樽,零售商就會償付瓶費,從而提升膠樽的回收率。據採用「按樽」方法國家及地區的經驗,回收率高達8、9成。
若塑膠飲品容器回收率高,相信可有助膠樽真正循環再用。塑膠原是石油副產品,即使較容易被擠壓的塑膠樽,也加入了植物纖維,若膠樽用料純由現有的廢塑膠樽而來,便可從今天開始,真正不再新製造的塑膠垃圾。
其實,現時不少人響應環保,會重用膠樽,雖然新西蘭食物安全局認為只要清洗和使用恰當,重用膠樽是安全的,但一般膠樽瓶口狹窄,難以清洗,而且有研究也指塑膠物料可能會釋出有害物質,故這樣響應環保,還不如響應膠樽回收。
香港日後膠樽回收的困難及成效可能與玻璃樽回收相似︰即使有按樽制度,蠅頭小利,未必能推動到消費者及回收商響應。
還記得,筆者小時候,汽水3毫,按樽費1毫;稍後70年代,按樽仍維持至2毫,但汽水已升至8毫至1元不等。至今時個別有按樽的飲品,按樽1元。樽與飲品的比例由1︰3,發展至約1︰8,不但佔比愈小,而實際金額(1元)今天對很多人來說,實在微不足道。
其實,與其為了讓大堆廢膠樽真正循環再造成另一堆膠樽而大費周章搞回收,不如積極研發採用可降解物料的膠樽,因為回收既複雜,按樽金額又真難以定得恰到好處,以港人動輒會「豪畀你」的作風,膠樽按樽除非回收做得徹底、對消費者友善,否則未將樂觀。
塑膠固體廢物不單來自容器,膠袋更是災難。不少國家已向傳統的膠袋「宣戰」,最近南韓將全面禁止商場超市使用即棄膠袋,非洲的肯尼亞則更徹底,去年8月推出新法例,任何人生產售賣或使用膠袋,將被判監4年或罰款4萬美元!今時不少國家已推動以可降解的膠袋取代傳統膠袋,我們期望在不久將來,有人發明可降解的膠樽,屆時不必「按樽」,膠樽飲品同樣可環保,與時俱進。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