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8
興教助學 支援社會
知名慈善家田家炳日前離世,享年99歲。至今人的壽命一般雖不過百年,但生命的意義實不應以在世時間的長短來衡量,很少人可以像田家炳般既享高壽,又可令其他人因他而活得更加美滿。讓人有更理想的生活,不限於像他一樣出錢、出力,甚至只出心,也可。
田家炳基金指田家炳以「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為信念,故尤其傾注心力,支持國家教育發展。自1982年成立慈善基金以來,他在兩岸四地創辦數以百計的中、小學,在港以他命名的學校也不少,並積極捐助各大專院校,建教學大樓,又設立同名的獎學金。幾十年來,興教助學,為培育下一代而無私奉獻,不遺餘力,值得港人景仰。
香港有不少像田家炳般的個人及機構,都希望以財務資源支持有需要人士,過美好生活,這類真正有益於社會的慈善事業及教育項目已發揮了效果,惠及不少弱勢社群,但是否定要像田家炳般擁有較豐富的資源,大家才可為教育作出貢獻?當然不是。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學期結束、升班、派位;放榜、升學的日子,在學校、家長及學生都較關注學業成績的時刻,教育的意義便較容易令人遺忘。田家炳出錢興辦學校,建教學樓,設獎學金助學等,固然可支持教育發展,若其他人以自己才能,付出精神和時間,同樣可為教育作出貢獻,例如退休教師、學校舊生等,義務為基層學生補習,或參與學校的師友計劃(mentorship programme),繼續發光發熱,這是出力;當學校有需要申請相關資源時,教育局務須全力審批,積極支持;學校方面,自校長至校工,都須以學生利益著想,而不計較多投放資源或多了工作要做,這是出心。
教育善事人人可做,不必限於金錢,出力、出心都視乎興趣和能力、精神與時間。在企業層面上,社會近年推廣企業社會責任(CSR),針對教育,有銀行及會計師行更不惜不辦公,或以工時折算,讓員工去替有需要的學生補習,減低跨代貧窮的機會。
另一些善行看似簡單,其實作用非凡,且饒有意義。有華僑回港,知道本地一間群育學校的寄宿生與家人相聚時間不多,一起看電影的時間更少之又少,遂像一家人般替這群弱勢學生買票,一起看一齣電影。
21世紀,社會要培育好下一代,從他們的學業至身心發展,從開拓視野至激發創意,課室內外,學生都需要有更多體驗,例如本欄早前提及由商界捐助成立的Project WeCan計劃,便啟發了一批中學生對機械人的創意。在社會眾志成城之下,田家炳以教育助社會的精神,才得以薪火相傳。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