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2019
親身道歉易 同心同行難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就《逃犯條例》修訂的處理工作,親身向市民致歉。反對修例的人普遍不接受政府並未正式撤回修例及正面回應他們的訴求。若以這個效果評量,林鄭似乎又再錯失了一次與市民修補關係的機會。
其實,林鄭日前的書面道歉聲明,加上警務處處長盧偉聰前晚已澄清上周三的示威活動並非全屬「暴動」,公眾基本上已知悉政府及警方對近日連串社會運動的定調和立場,但社會仍傾向期望,林鄭昨日會有進一步的解說或澄清,甚至會有令人意外的「宣布」。但林鄭連市民普遍預期的「正式撤回」也沒有做到,恐怕徒令反對她及政府的人更添憤懣,也為日後的反政府活動更添政治能量。
今時,反修例運動已演變成反政府,甚至「倒林鄭」的政治運動,政治需要妥協(包括政治人物的自我妥協),而政治博弈更要審時度勢,知所進退,而林鄭昨日卻執意不「正式撤回」修例,就是不懂進退。
有人擔心,若宣布「撤回」會更助長反政府陣營的氣焰,料他們會得隴望蜀,要求「林鄭下台」的口號就會叫得更響。其實,從今時政治現實去看,林鄭並不需要改變死硬反對派的觀感,而是爭取原本較溫和、中立一群的認同,甚至令他們少罵政府兩句。若政府願意以「輸少當贏」的心態,務求做到如林鄭所說,盡快修補社會裂痕,「同心同行」。然而,林鄭一方面承認修例的工作做得不夠好,造成了追求公義的遺憾,另一方面卻仍吝嗇於「撤回」二字,便難免招來「剛愎自用」的批評。
對於像林鄭一樣自港英年代已加入政府的公務員精英來說,能真正謙卑地聆聽市民的聲音,了解港人的需要,的確有頗高難度,但昔日殖民地政府時期的「高官心態」,在今時真正「港人治港」的要求下,實應要有所改變。
莫說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政府,即使是歐美不少有民選制度的政府,民粹主義這個以群眾情緒為基礎,對抗精英(包括民選首長及議員等)壟斷的政治意識形態,正在盛行,而民粹政黨甚至可以執政。
雖然民粹並非以尊重每個人的意見為最大前提,而且會挾「民意」(群眾情緒)以達成某些政治目的,排他性又強,往往更會誤導甚至分化社會,但卻在奧地利、荷蘭、法國、德國,或美國(特朗普)和英國(「脫歐」)等歐美國家都大有市場。
港府各級官員及為政者,必須及早了解這個環球民粹大趨勢,今次無可避免需要以群眾的意願(但這不是社會利益)為依歸,社會才有望更順利而圓滿地修補裂痕,迅速復元。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