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2012
超大城市化
城市化對經濟增長而言並非免費的禮物。如果缺少具備競爭力的產業,城市就只是一個空殼,終究會失敗。借錢進行城市建設只能造就暫時的繁榮。如果沒有具備足夠競爭力的產業來償還債務,最後留下的只能是債務危機和一座鬼城。
在中國當前的制度下,很多城市化進程依賴於債務融資。隨著信貸泡沫開始緊縮,它們便開始陷入困境。繼續貸款只會拖延調整,導致更大的債務危機。
中國應當致力於在城市化進程中發展具有充分競爭力的產業。這樣將導致20座到30座超大城市的崛起。超大城市可以擁有多種具備競爭力的行業,在創造就業方面具備規模經濟優勢。超大城市經常出現的堵車、污染等諸多問題,根源在於設計和管理,並非不可避免。
三線城市尚未成功
2008年的刺激政策觸發了三線城市的大規模建設熱潮。房地產開發商投入大量資金,認為低於一線城市的土地價格是一個套利機會。這種套利曾經一度是成功的,但不幸的是,它只是一個自我實現的泡沫罷了。三線城市房地產銷售現在已經大幅下跌。
一些地方政府將他們的問題歸咎於嚴格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但是,這些政策並沒有在三線城市實行。事實上,原因在於缺乏具備競爭力的產業。人們為甚麼要花大價錢在一個沒有良好就業機會的城市買房子呢?在農村住房幾乎不需要成本,如果一個人無事可做,留在農村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小城市必須依靠一些在全球經濟中有競爭力的行業才能存活。這就是歐洲和美國的小城市的生存之道。一些小城市基本上就是一個公司城鎮,依靠一家單一企業的發展。當企業喪失競爭力後,整個城鎮就會失去根基。這就是各地鬼城出現的原因。
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長沙的銷量是最高的。為甚麼這座二線城市能做到這一點?原因之一是,其產業具備競爭力,並且不斷發展壯大,吸引了更多的勞動力。原因之二是,當地的房地產價格從來沒有大幅上漲過,每平方米的價格基本保持在兩個月工資的水準。可承受的價格和繁榮發展的產業,支撐了這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只能跟隨經濟發展,而不能引導經濟發展。
十年前,長沙的規模小於武漢,並不被人看好。但是,現在兩座城市的GDP和財政收入都基本相同。長沙的成功主要來自其對產業發展的關注。現在長沙正處在一個良性迴圈之中。成功的工廠會吸引更多廠家到此落戶。這個自我壯大的過程會把長沙變成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之一。
與長沙相比,很多城市都依賴房地產市場價格的高漲來發展經濟,從而將銀行貸款變成了財政收入和家庭收入,反過來又刺激了房地產需求。太多城市都習慣了這種發展模式,根本沒有其他備用的發展計劃,現在只能坐等泡沫到來。不幸的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在2012年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土地價格很可能會連續五年甚至一直持續下跌趨勢,日本房地產泡沫的歷史很可能將在中國重演。
發展超大城市
中國的增長潛力在於生產力的提高。2012年,中國人均年收入為6000美元,其中40%為家庭可支配收入。與發達國家人均收入4萬到5萬美元,75%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標準相比,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很多專家認為中國尚未耗盡人口紅利和城市化的空間,因此還可以維持過去的方式繼續增長。這種看法真的不對,過去已經結束了。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認清現實,與時俱進,未來將更加光明。提高生產力無法像建設基礎設施一樣進行規劃,而是需要通過市場體系來實現勞動力和資本等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於,勞動力和資本現在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增長復甦要求中國從政府主導的增長模式轉向市場主導的增長模式。只有改革才能恢復增長。
人口超過2000萬的超大城市是未來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小城市必須依賴於少數具備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存活,如果它們失去了競爭力,整座城市就會消失。這是城市化的一種高風險模式。超大城市具有經濟多樣性。當一部分產業失去競爭力後,城市有能力化解損失。一定時間之後,新的競爭力企業就會出現。大城市會一次又一次恢復活力,原因就在於此。規模保證了它的活力。
專家經常批評大城市的弊端,諸如堵車、污染和社會關係疏遠等等。儘管有這些批評,大城市還是變得愈來愈大,而小城市每況愈下。人們選擇住在大城市,是因為那裏的生活條件比小城市更好。進入大城市的惟一障礙就是高房價。當然部分原因在於供應不足。從社會公平的角度看,政府應該滿足民眾的需求,增加供應以降低房價,容納更多的人口。通過限制供應來把民眾拒之門外是不公平的。
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經濟,以及勞動分工所需的市場規模,是降低就業成本的關鍵因素。中國必須提高家庭收入來平衡經濟發展。要想事半功倍,出路就在於發展超大城市。
飽受詬病的堵車、污染等諸多問題,實際上根源都在於設計或管理。如果2000萬人住在本來設計容量僅為500萬人的城市裏,問題就會變得非常嚴重。這就是政策意圖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如果政府反對或是不支持超大城市的發展,就不會支持設計可以容納2000萬人口的城市。當城市實際上有2000萬人一起出現時,就會呈現出諸多問題。大城市的批評者就會指著這些問題來證明其批評的合理性。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大東京擁有3000萬人口。但是並不存在任何大城市問題。如果中國合理地選擇鼓勵和投資於大城市的發展,中國就會在未來20年時間裏擁有20座到30座超大城市。這將能夠推動中國經濟走上全球經濟的巔峰。
很多批評家指責大城市冷漠,缺乏同情心。其實小城市更加不友好。在小城市,關係網很重要,它保證了一小群人的發展機會,對於身處關係網之外的人來說並不公平。而在大城市,規模經濟可以給那些沒有關係但是努力拼搏的人提供更多機會,這是人們傾向於大城市的主要原因。與流俗的成見相反,超大城市,而不是小城市,常常擁有更好的社會公平。
訴諸市場和法治
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幾乎為每一個城市的大規模建設都提供了充足的資金。當前中國城市化的推動力主要來自資金的充足,而並非效率、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或是生活品質。隨著房地產泡沫破裂,資金將會乾涸。債務危機和爛尾樓將會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困擾經濟的發展。除了金融成本,所有地方的城市化都嚴重破壞了環境,令問題雪上加霜。中國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深受困擾。
十幾年前,我曾經提倡集中資源發展超大城市,以此提高效率,保護環境。如果中國建設30座3000萬人口的大城市,土地壓力就會驟然減小。中國龐大的人口數目就會成為提高城市規模的優勢,而不是導致環境惡化的劣勢。不幸的是聽者藐藐。現在發展超大城市可能已經遲了,因為大多數水資源都已經被嚴重破壞了。但是,如果還不發展超大城市,環境只會變得更糟。
發展超大城市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挑選優勝者,將那些人口眾多、工業蓬勃發展的城市提高到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直轄市。例如深圳、廣州、南京、長沙、武漢和成都就可以提升為省級城市,允許它們擁有自由發行債券和使用土地的權利。
另一種方式是不事先挑選優勝者,而是做出規定,只要市場願意購買,所有城市都具有發行債券的權力。這樣做的前提是,在城市無法履行債務責任的情況下,應當像企業一樣允許其破產。惟其如此,發行城市債券才像發行企業債券一樣是可行的。如果市場力量能夠起作用,有效的城市化進程自然就會隨之而來,超大城市就有可能從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無須事先挑選。
但是,如果市場認為中央政府不會允許任何城市破產,後一種方式就不會有效。以市場力量發展超大城市,只有在法律權力高於行政權力的情況下才能奏效。這要求實施根本性的政治改革。
在過去的十年裏,儘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浪費和效率低下,中國還是實現了高速增長,原因在於加入WTO和人口紅利補償了浪費和效率低下的損失。然而,隨著中國在全球貿易地位的穩定,以及藍領工人工資增長速度快於生產力的增長速度,這兩項紅利現在都瀕臨消失。如果浪費和效率低下的狀態持續下去,中國就會面臨經濟放緩和通脹。即使僅僅維持7%的增長率,也必須以有效的資源配置為前提。
由於大多數投資都與城市化有關,提高與城市化相關的投資效率,就成為中國恢復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如果城市化成為下一個泡沫,必將令中國元氣大傷。世界已經變了。如果中國的政策不能突破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而與時俱進,經濟就會止步不前。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財新網》。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