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8/08/2020

【建立人才庫】政府宜擴闊科研空間,吸納海外人才,同時培育本地專才!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自2017年底推出第一份《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以來,政府正式在智慧城市的六個領域,即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經濟推動發展。而新一份《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也快將公布,檢討近年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狀況,各個領域的進度仍存在差異,尤其在「智慧市民」一環,似乎建立「人才庫」仍然是長路漫漫。

 

  根據立法會秘書處6月初的報告,指出「本地多項人才入境計劃成效未如理想,令人憂慮香港吸引外來人才的競爭力」。這個有關「全球爭奪人才」的「研究簡報」,分析過去十年間,根據「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工作並取得居留權的人數,估計只有12%在居港滿7年後申請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反映外來人才願意留港發展的意欲不高。

 

  專業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去年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聯合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也發現, 香港雖然位列區內人才數量首三位,但是人才流動,即對內地人才的吸引力遠遜首二位的深圳和廣州。

 

  立法會的「研究簡報」認為,香港生活成本高昂,實際薪酬減去生活費後,跟內地和新加坡所差無幾,因此難以吸引外地人才,難怪政府每年批准「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定居的申請僅數百宗,低於每年1,000個配額的水平。

 

  可是,參照美國加州三藩市灣區的情況,當地素來以生活昂貴著稱,但依然人才濟濟,我認為問題應從兩方面來看:一)香港高科技人才的發展空間是否足以吸引外來專才;二)本地能否培訓更多技術專才,減少對外援的依賴。

 

  無可否認,香港在高階的基礎研究,即上游部分在區內以至國際都享負盛名,但圈子極小,發展空間有限,研發成果商品化的成功例子不多,所以政府應切實加強研發中下游部分,即商品化發展,從而衍生包括操作機械人、物聯網和3D打印等智能製造產業。這些工種全部需要有相當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而這些高技能工種收入自然高於低技術工人。但問題是要發展這些產業,所需要的技術人員可不少。

 

  因此,政府應促使大學和科研機構打通上中下游的研發路徑,擴闊科研空間,以助吸納海外人才,激活本地科研的生態圈。同時,還須針對性地培養更多業界所需的本地高科技人才,令年輕人學以致用,也讓業界有充足的人才。

 

  早前,美國加州科學及科技委員會(CCST)綜合學者、業界和研究機構主管的意見,指出應將學校演化成「學習和創新的孵化器」,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輕易轉化成職場的技能,到入職時便能馬上把知識靈活地應用出來。

 

  近年來,本港致力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不少學校都以STEM作為課內及課外活動的重點。若能夠把這些活動進一步配合業界發展,讓學生拓闊眼界、累積實戰經驗之餘,還能為未來工作打下基礎,這不就能為本地創科提供源源不絕的新動力嗎?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