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18/06/2024

新田科技城望打造成「香港矽谷」!林超英提醒︰發展濕地保育區或有水浸危機!城市發展與保育如何取得平衡?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如何在城市發展與自然保育之間取得平衡?這個近年經常被人談論的話題,確實難有定論,一不小心處理往往激化成矛盾,尤其在經濟不景遇上極端天氣的今天更加顯著。

 

  今年三月公布新的《新田科技城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希望把新田科技城打造成北部都會區的創科集群樞紐,與毗鄰的深圳科創園區產生協同效應。由於發展新界北部比填海造地的成本低,有利提供土地作產業發展,振興經濟。加上該處鄰近深圳,有助香港頂尖的基礎研發,可結合內地豐厚的資訊科技人才庫,令科研成果落地,完善「官產學研」生態系統(即上游的研發、中游的試驗和應用、下游的生產),締造「香港矽谷」,成就我們夢寐以求的「史丹福+矽谷」模式,兼且創造優質的就業機會。

 

  然而,一眾環保人士卻對此反應強烈。前天文台長兼香港觀鳥會榮譽會長林超英指,這個最新的規劃涉及新田一帶的濕地保育區,當地有嚴重的水浸風險,尤其不宜高科技產業。

 

  林超英指出,濕地包括天然河溪、沼澤或漁塘等在應對極端天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它既有助儲水和防洪,也能穩定氣候。新規劃卻只把其中13%土地劃為「自然保育區」。新田一帶屬「洪泛平原」,並不適合興建財富密集的地區,因為它「鄰近深圳河口、大海,有三種水浸風險,當上游暴雨、洩洪時,洪水會在這裏聚集經過;颱風時,會面對風暴潮;還有氣候變化下,面對極端天氣,一旦水浸,情況嚴重」。同時,「填平魚塘將失儲水功能,極端天氣下科技城及鄰近地區將陷水浸危機,甚至癱瘓科技城運作」,影響生產鏈。如此看來,新田科技城豈不是與大自然背道而馳?

 

  面對這個發展與保育之間的矛盾,政府可先參考各地的經驗。例如全球受海平面上升和內陸水浸影響日益擴大。據估計到2050年,全球十分一人受災,並使城市損失超過1萬億美元(約7.8萬億港元)。面對內澇這些全球問題,內地致力重建濕地,2022年便成為「國際濕地城市」最多的國家。同時,又倡議在都市內建設防洪兼具生態環保功能的「海綿城市」,以增強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抵禦暴雨災害方面的「彈性」和「韌性」。

 

  而長年受水浸威脅的荷蘭則善用GIS來釐定發展規劃,當地便就1990年至2050年間溫度和海平面上升的預測,生成不同的假設。然後,透過GIS綜合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數據,例如人口的特質、經濟、土地使用和流動性等,規劃未來的土地利用。

 

  科技在城市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能協助進行更精良的部署和完善的規劃。因此,當局宜以嶄新的科技協助整理和分析錯綜複雜的數據,以便權衡發展與環保的重要性,同時加強與公眾的溝通,減少爭端之餘,更有助創建充滿智慧的未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WoW WoW星期三:健康網購產品低至$99 (只限今天) ► 火速行動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