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1/2013
中國可否增加軍費
中國日前在東海包括釣魚島在內的上空設立「防空識別區」,路過的飛機要預先通報中國。這本是國際的慣例,美日自己也有類似的識別區。正如鄭赤琰教授在報章撰文所言,中國這政策是十分溫和得當的做法,就算有小衝突,也總比美日不斷尋衅,等到它們「殺到埋身」時才不得不作出反應要好得多。先引爆小衝突,使對方知道自己的底綫不容侵犯,才可使對方冷靜下來,重新評估形勢,戰爭才可避免。
美日刻意不承認中國的「防空識別區」,是可預料之事,中國必須強硬面對,才能使它們徹底明白中國的立場。
在合作性博弈(cooperative game)中,雖云雙方合作找出共贏點,但理論仍假設大家都盡量把利益推往自己一方。如何做到這點,便要看談判實力,而談判實力的基礎便是若對方不肯妥協,自己手上掌握的牌,最多可使對方受傷害到甚麼地方,及對方可使自己損失多少。此種一拍兩散的局面,博弈論中稱作「威嚇點」(threat point),大家談判博弈的結局很受「威嚇點」的位置所影響。
中方可用經濟政策懲罰美日
美日經濟不振,中國卻處於高增長期,四、五年內中國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可超越美國,十年內可超越美日總和,中國的龐大市場及充裕的資金自是中國手上最強有力的牌。中日經貿關係中,日本倚賴中國的程度遠甚於中國倚賴日本。若無美國的軍事撑腰,日本如何敢作惡?日本甚至美國的弱項是經濟利益,中國的弱項是軍事力量,所以中國若要勝出,需要在必要時用經濟政策懲罰日本或美國(例如不買它的債),並在軍事上增強自己的防守能力,使到「威嚇點」往自己有利的一方移動。
中國軍費有多少?美國中情局從來高估中國的軍費,據它所說,2012中國國防開支佔其GDP的2.6%,此比例在世界中排行第49,遠低於排名19,軍費佔GDP 4.6%的美國。按中國官方數字,國防開支則只佔GDP 1.3%左右。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估算的數字,則是2%,在以上兩者之間。按照後者的計算,美國軍費佔了全球軍費的41%,軍力當然強悍,但它仍有臉去批評別國軍費增加太快。
增加軍費影響 有數可計
中國若增加軍費,可以增強自己的防守力量,對國家人民的安全自然有好處,但會不會得不償失,花費太巨而破壞了經濟增長?持此說之人往往可舉出前蘇聯的例子,有人認為蘇聯之所以垮台,重要原因便是因為與美國軍事競賽而民生凋零。此說可能有部分道理,但卻不適用於今天經濟增長迅速的中國。這當中有數可計。
假設我們採用瑞典的研究所的估算,中國軍費現佔GDP 2%,但中國肯把此比例提升至3%。這已是此比例上50%的增幅,但對GDP或人民消費有多少的影響呢?要注意,這個3%的比例是比較永久性的,不但今天如是,將來也要用3%、只要一算,便可知道影響其實不大。
假設這筆開支全部來自扣減人民的消費開支。中國的私人消費佔GDP約三分一,在GDP中取走1%,等於把消費減少3%。消費減少了3%人民不是很痛苦嗎?在前蘇聯此等經濟停滯的地方,的確如此;但在極快增長的中國經濟中,情況則完全不一樣。我們不妨假設中國的GDP與私人消費每年只以6%的較低速度增長,若消費者要全部承擔起軍費(實際上不會如此極端),他們的消費量會下挫3%,但在年6%的增長率下,只需六個月,消費的倒退已可全部被經濟增長補回。換言之,在沒有增加軍費的情況下,本來十年後消費可達某某水平,但在軍費持續增加了後,則要十年零六個月才能達到,稍為延遲了,影響不大。
中國若是3%的GDP用在軍費,而美國則是4.6%,那麼20年以內,因為中國的GDP會遠超過美國,中國的軍費絕對值也會超越美國。中國不用整個世界到處派軍,只需自衛,這樣的軍費是足夠有餘了。
轉載自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