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2020
【民間保育】重現本土曬鹽工藝!由行外人到鹽職人:只想保存鹽田梓風土文化!
與「開門七件事」其餘的柴、米、油、醬、醋、茶相比,鹽價格不高,一包鹽在超市頂多數十元,最平的五元就可以買到,簡直是垂手可得!但只要你聽過David一步步講解造鹽過程,就知道一粒鹽的誕生,原來困難重重,即使天氣條件良好,整個過程下來至少也要十四天。
先講解一下曬鹽,分三個主要步驟:首先是取水。
David說:「潮漲時把水閘打開,海水便會流入儲水池;潮退時便關閘,留住海水進行曬晾。」
復修後的鹽場,仍保留原來的水閘。當潮漲時,海水便會經此水閘流入鹽田。
然後是蒸發。
「利用抽水機把海水引到一號蒸發池,靜待兩、三日後,水中的沙、泥、石便會沉澱。再把海水注入二號蒸發池,讓它繼續日曬蒸發水份。」細看二號蒸發池,見池底鋪了不少石春,原來是用來增加池底的表面積,從而加快蒸發效率。David繼續介紹:「再把海水注入三號蒸發池,這個池底則鋪了敲碎的瓦片,因為瓦片吸熱性能好,也能存熱,即使太陽下山後,仍可持續蒸發,提高曬鹽的效率。」
David說,利用瓦片的吸熱特性來提高曬鹽效率,是老祖先的智慧。
訪問當天碰巧有微雨,不能進行曬鹽工作,但不代表David無事可做,因為他要把握機會清潔蒸發池。「因為在曬鹽過程中,海水裏的雜質會沉澱在蒸發池池底。」
最後是結晶。
當海水的鹽濃度達到一定水平(又稱鹵水),便會放到以磚頭和帆布搭建的『劏房結晶池』,待它慢慢析出食鹽。「過程絕不能接觸到雨水,否則鹵水便會被稀釋,之前所做的功夫都白費了。所以當天氣變差,我們就會將鹵水倒入大藍桶。」細問下才知道,David原本有一個水井可以用來儲鹵水,只可惜經過「山竹」、「天鴿」侵襲後,用來保護水井的帳篷被吹走了,所以就用不了。重新添置帳篷不可以嗎?「沒有資金嘛。」David一個簡短的答案,道盡本地鹽工的無奈。「除非政府出手,否則單靠我們自己做,做不到。」
夏天時有大雨,為免鹵水被稀釋,David將之倒入一個個大藍桶裏。
已曬好的鹽。
據了解,鹽田梓成功還原「水流式曬鹽法」的做法已獲得國際肯定,更於2015年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
Read More:【生態保育】為蝴蝶做「人口普查」!好好守護香港這「蝴蝶天堂」!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