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3
人窮水乾股冷
大市昨(19日)繼續尋底,A股亦乏善可陳,兩地股市都人心虛怯,避險情緒瀰漫。放眼美股,除了以、巴衝突陰霾這個不確定性會令美股跌之外,基本趨勢還算歌舞「升」平,長遠可真仍會是「西」邊日出「東」邊雨?
在加息周期之初,美股往往會有5%至10%的調整,通常持續兩個月之內;其後,隨著企業盈利增長,支撐美股走高。直至盈利增速放緩甚至下行,或是投資者預期盈利減少,美股才會大跌,但通常會在加息周期結束後,美股才跌。今時美聯儲局還未加完息,美股持續上升,似符合以上「劇情」發展。
「我不殺伯仁」理論
Real Investment Advice(RIA)首席投資策略師羅伯茨(Lance Roberts)近日就探討了《「非意圖後果」法則》(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對美股的影響。他引述《彭博》一篇關於美債的文章指出,世上只有一個真正的歷史法則,就是《「非意圖後果」法則》。
羅伯茨表示,100年前,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奈特(Frank Knight 1885-1972年)因區分了可計算的風險,以及不可知的不確定性而聞名,但這位大師卻忽略了第三個因素:非故意造成的後果--一些原本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卻出現了,這便是《「非意圖後果」法則》。投資者往往做了一些錯誤決定,導致一些他們始料不及的後果。
每當大部分投資者認為,個別資產例如股價的表現最差時,便是開始買貨的最佳時機,但羅伯茨指出,長遠而言,投資者持續表現欠佳,有一半(50%)正是由於這類心理因素(圖一)。
財經市場研究機構Dalbar也曾指出,投資者有多達9種的非理性偏見,導致作出錯誤的投資決定,包括因厭惡虧蝕而在最差的時間,恐慌性拋售,以及一味跟隨其他人於高位買入,或在低位沽貨的羊群效應,甚不明智。
美股「今次情況不同」?
此外,投資者有時也過分樂觀,不肯面對現實,常以為「這次情況不同」,憧憬著自己的投資會出現相當戲劇性的逆轉。當市場處於低谷和高位時,這些非理性偏見往往造成最負面的後果:蝕,投資者須加倍留意。
今時加息持續,高息環境相信會維持一段頗長的時間,而借貸成本高,就會阻礙經濟增長,最終令企業盈利下降。不過,美股投資者卻樂觀地選擇相信「這次情況有所不同」,遂導致美股基本維持升勢,而波動性也受到抑制(圖二)。
加息之弊,眾所周知,但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美股投資者仍願意買貴貨。在加息環境下,買估值過高的股不是好事,但投資者卻又再以為「這次有所不同」(圖三)。其實,當美股估值(P/E)與波動率(VIX)比率升高時,通常就會有較明顯的調整或熊市同時發生(圖四)。
投資者抱「這次不一樣」的想法買美股,可能是傾向相信美聯儲局能夠控制結果,防範金融危機、熊市或經濟衰退等,但恐他們將要為買貴貨而付出代價。
揀股要看性價比
一眾「專家」分析投資行為,往往傾向看投資者的心理因素(圖一)的「半杯水」,筆者反而會看其餘兩個各佔四分一,共成另外「半杯水」的資金因素。不管「無錢投資」(25%)或「資金作其他用途」(25%),還不是「無水」?
市場缺水,不是新聞。一眾投資機構或真的「無水」,或更審慎落注,固然是今時中、港股市水乾的原因,但全球小投資者(同時是一般消費者)「無水」也不容忽視。周二(17日)蕪文《大家都窮了,你窮了嗎?》(圖五)便嘗試從美國消費意欲,看美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及市道,若魚缸根本無水,魚怎得活?
面對通脹、加息,高息環境又勢將持續,人窮自然志短,無水就會股冷,遑論有閒錢消費。《窮》文提及,美國宜家(Ikea)針對消費市道疲弱,擬減價促銷。其實,內地的消費市場,競爭更慘烈。臨近「雙11」,內地電商拼多多(美:PDD)再以更低價、包郵價促銷,火「拼」港人較熟悉的淘寶。
當中、美兩大民生消費品都不約而同地減價促銷,從中是否已可窺見全球經濟一些端倪?而今年「雙11」,相關電商又會否仍如往年一樣好生意,相關股票仍可看高一線?
正如《窮》文說,企業要生產或提供性價比超高的商品或服務,要「抵食夾大件」,才可在消費者乾涸的荷包、市場接近枯竭的水源中,找到續命的甘露。投資者尋寶,也當循此方向。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