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2016
討論能改善理財態度和行為
李錦
李錦
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推廣基金 聯合創辦人
-香港教育大學博士、兒童及家庭教育碩士,香港大學金融碩士, 墨爾本大學經濟學士
-主講超過200場「親子、理財」講座及研討會
-與中、小學校及社區組織合辦「4S課程」,以非牟利推動理財教育
-著有親子理財暢銷系列《理財錦囊》,《從一元開始》及《從父母開始》
-30年金融經驗,前投資銀行董事、證券策略師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hildfinancialeducation
Email:childfinancialeducation@gmail.com
Whatsapp:5233 6418
親子理財
本欄隔周四更新
我與香港教育大學在今年初進行了一項家庭理財教化與青少年理財關係的問卷調查, 研究結果的意義:
1. 家長普遍認為與子女有充足的討論與監管,但與子女的看法有明顯差距。家長的管教方式未必能被子女完全理解並接受,家長應留意,可能是不當理財態度及行為的成因。
2. 近半青少年不覺得或不認為理財為重要事項,顯示社會有極大的逼切性和責任來教導和灌輸良好的理財態度給青少年。家庭方面,家長亦要以不同方法鼓勵孩子學習理財行為,例如透過零用錢或利是錢。
3. 為改善青少年的理財態度與行為,討論與監管同樣需要,當中以討論更為重要。親子間較頻密的討論,能直接改善孩子的態度與行為;同時可提升監管對理財態度和行為的正面幫助。
4. 欠缺足夠討論、溝通的監管,不能改善孩子的理財習慣之餘, 更可能會產生反效果,使孩子的理財行為變壞。
5. 若然沒有充足時間討論與監管,至少要做好討論。聆聽孩子的意見和訴求,雙向討論,才能達到教導理財或其他親子事項的良好效果。
雙向討論重要
調查結果反映家長的管教方式未能完全地被子女理解及接受,「青少年追求自主,過度監管未必可以影響青少年理財態度,例如有家長曾要求讀三年級的子女填寫財政紀錄表,過分監管會產生反效果。」監管與雙向討論須並駕齊驅,才可改善青少年的理財態度及行為,家長應多聆聽孩子的意見及訴求。
此外,亦有一半青少年不認為良好理財態度重要,有超過兩成青少年從來沒有或甚少有理財行為,建議家長應以不同方式鼓勵孩子學習理財,例如透過零用錢及利是錢等方式,鼓勵子女學習理財,所以零用錢不能不俾。給予零用錢時向子女灌輸『先儲後使,應使則使』的觀念。但給予零用錢的同時,家長亦要與子女訂立簡單的零用錢規矩,例如儲幾多、駛幾多等。家長亦應避免一次過發放零用錢,可隔日或每星期給一次,以免子女過度消費。
青少年毋須太快學投資,畢竟技術分析、市盈率等概念,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掌握,但首要是分清投資與投機。簡單規條是買有派息的資產算投資,買無派息的資產則算是投機。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