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6/05/2016

Gig Economy是通縮的還是通脹的?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學位。他對亞洲地區的經濟極有研究,尤其對中國經濟的見解更爲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等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預警。陶博士過去於多家國際及知名的金融機構出任亞洲區經濟研究部及中國研究部主管,工作地點遍及中國、美國及日本,自1994年起獲派駐於香港任職。


    陶冬天下

    每周更新

  美國麻塞諸塞州議員Elizabeth Warren對Gig Economy的一番批判,將新經濟又推上了爭議的浪峰上。Gig Economy在中國一般被稱為共用經濟,兩者不完全相同,不過大體相當。

 

  對Gig Economy的批判主要來自兩個部分,1)Uber、BnB、Lyft等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蔓延,但是他們的成功是建立在傳統計程車、旅居業業務萎縮、收入下降基礎上的零和遊戲,電子商貿對傳統零售業、商場的衝擊同樣震撼。2)Gig Economy做得成行成市,但是它們的員工的收入並未提高,撇開自負生產工具的成本,員工實際受惠不大,而且醫療保險、社會福利闕如,勞動者並沒有受惠於新經濟的擴張,只是將舊經濟的就業機會頂替了出來。

 

  這兩個批評以及Warren的評論,都是從供給端看共用經濟,共用經濟對整體經濟而言是一雞死一雞鳴的故事,新的營運模式的崛起,意味著之前的模式成為夕陽產業。對新行業,這是通脹的,不過對面臨競爭的舊行業,這是通縮的。但是從需求端看,新模式去除了中間環節,令整體運作更有效率,而消費者是最大的受益者。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生產效率的提高,是「普惠」的社會進步。筆者對Gig Economy,持歡迎態度,因為消費者是最終的受益者。

 

  然而,Gig economy目前普遍的問題,是靠補貼爭取客源。他們的現金流中相當部分不是來自運營,而是來自創投公司的投資。QE環境下,實體經濟依然乏善可陳,但是資本市場卻是風風火火的。用資本市場的低成本資金去拼燒錢,來爭取市場份額,就使新舊經濟的競爭變得不公平了。如果資本市場泡沫破滅,則消費者於消費上所得可能在資本市場輸回去(直接或間接地),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1999年的互聯網泡沫經驗告訴大家,當時市場上貌似充滿生命力、創意的公司,未必可以生存下來,不過互聯網本身經過市場的錘煉,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成為新的主流商業模式和生活模式。筆者認為Gig Economy也是如此,靠資本市場泡沫集資、靠補貼佔領市場的弄潮兒十年後未必依然存在,但是共用經濟作為一種新的運作模式必然噴薄燎原。共用經濟崛起對與之競爭的舊行業必然帶來通縮壓力,但是消費者總體上是受惠的,當然運作模式能否持久只有在不燒錢的情況下才能做判斷。

 

  本文原載於新經濟,為個人意見,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