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16
中國製造業競爭力迅速下降
10年前,誰能想像得到巴西成為全球製造業成本最高的經濟體之一?中國的製造業成本高過墨西哥?美國的生產成本出現戲劇性改善?波士頓諮詢公司公布的「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圖譜顯示,各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在過去10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對成本的此消彼長,不僅對生產和出口帶來深遠的影響,對收入與增長潛力構成衝擊,並且對全球地緣政治的平衡製造出微妙的變化。
波士頓諮詢公司是通過以下四個因素來評估各國的製造業競爭力的,1)製造業工資,2)勞動力生產率,3)能源成本,4)匯率。巴西、中國、捷克、波蘭和俄羅斯是在過去10年中製造業競爭力下降最快的經濟體。歐洲和澳大利亞大致上競爭能力繼續減弱,印度、印尼等持平,美國和墨西哥的競爭力則顯著回升。美國競爭力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本土能源成本的大幅下降,加上生產率的持續升高和工資增長相對緩慢,令美國重新成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市場,當然它的優勢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較高的製造業產品身上。油價暴跌擠壓了不少頁岩氣企業的生存空間,但是另類能源的崛起對於美國經濟的整體格局帶來提升效益,製造業重回美國不是光說說的。
工資的大幅上升和匯率的巨幅波動,還有投資的消失,巴西、俄羅斯的製造業競爭力暴挫,巴西的製造業成本居然高過西歐,不能不說是這兩個金磚國家的悲哀。近年印度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競爭力評估被第二類因素所拖累。第二類因素包括營商環境、物流處理能力和腐敗指數。產業鏈不足,也是企業裹足該國的原因之一。匯率巨幅上落,成為營商競爭力不足的另一個原因。
除了巴西之外,最受矚目的當屬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衰退。勞工成本的暴漲、生產率提高的放緩和匯率的持續升值令中國的競爭力向美國看齊,而非與多數新興市場拼比。能源成本居高不下,進一步侵蝕了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當然,這份報告沒有分析市場因素,相信部分外資進入中國的著眼點在於中國需求而不僅是生產成本。不過僅從成本角度看,made in China面臨著過去30年來最尷尬的一刻。
戰後經濟史,基本上是圍繞著全球化這條主線展開的,商品的自由流通、生產線的全球轉移和資金的跨境運動,打造出人類歷史上最興旺的(相對比較和平的)70年。這段時間,貿易自由化帶來專業分工下的規模化生產,帶出發展經濟學所講的「雁行分工」,即當美國生產成本過高時,日本接上,日本成本過高時,亞洲四小龍接上,最後中國融入系統,變成世界加工廠。筆者認為,此次波士頓諮詢所描畫出的全球競爭圖,恰恰預示著全球生產秩序,在從「雁行模式」轉向「多元分布」,中國之後沒有第二個中國,而是不同產業、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移向東南亞,或移回美國、韓國本土或留在中國。產品特質、產業鏈、內部市場對於生產基地設在何處均為重要考量。這次調查是過去40年來第一次沒有一個明顯的單一投資去處,全球生產基地呈多元化狀態。
這份研究從國際實證的角度證實了一個不少人早已感受到的變化,中國製造業的競爭能力已經今不如昔了。世界排名退步得很快,只是由於供應鏈上的優勢,出口份額暫時尚可以撐一撐,而虛假貿易也讓出口數字顯得還算湊合。但是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下滑是不爭的事實,製造業外資出走也是不爭的事實,甚至本土製造業也在尋求於海外設立基地的機會。近年勞動成本暴漲、人民幣匯率急升、製造業生產力提高裹足不前、產能過剩,令出口製造業很受傷。出口製造業,曾經讓中國掘到了第一桶金,是中國經濟崛起的靈魂,也是中國資產升值的初始動力。出口業競爭能力鈍化所帶來的影響,肯定不止於貿易順差,從增長動力到貨幣發行再到匯率走勢,對中國經濟構成立體式的衝擊。
製造業競爭力下降,也不能一概而論。華為成為專利淨輸出公司,就是一個反例;國產手機崛起,又是一個實例。從電訊設備到造船,在製造業升級上中國還是有重大進展的,不過低端出口市場萎縮恐怕難以避免。
當然,製造業競爭力並非評估中國經濟健康程度的唯一指標。以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內需或許更重要,以目前中國經濟的體量,世界市場已難以為其提供足夠的持續增長空間。中國經濟轉型,並無其他選擇。從內需角度看,中國的製造業整體上也有產能過剩、盈利空間不足的問題,相信今後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來自服務業。服務業的國際可比性,沒有製造業那麼清晰,不過從旅遊業到金融業,產品單一、效率低下是共通的毛病,高端服務業被國企壟斷,尋租現象嚴重也為人詬病。如何提高服務業效率,提供多元化、高品質的服務產品,在筆者看來是打破目前增長難困境的鑰匙,是挑戰,更是機會。
本文原載於財訊雙周刊,為個人意見,並非投資建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