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5 10:56:05
我的就是你的 分享的不止是經濟 顧遠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於2012年由謝家駒博士和容蔡美碧女士創立,旨在引領創新、具發展潛力的教育和培訓計劃,以促進社會創業和社會創新精神的發展。我們的願景是,推動世界社會創業精神,透過教育和培訓計劃把社會創新的理念推廣至大學、普羅大眾、主流企業、大中華地區及東南亞社會創業者,希望能「激發每一個人成為社會創革者;促成每一家企業成為社會企業」。
「美國有一半家庭擁有電鑽,而平均每個家庭(在電鑽的使用壽命中)使用電鑽的時間只有6至13分鐘。顯然,人們忘記了自己要的只是打一個洞,而不是擁有一個電鑽。」在TED演講上,牛津大學的Rachel Botsman女士正在興奮地描繪世界上正蓬勃生長的「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把你能租的東西都租出去吧!」在演講的最後,她忍不住給出建議。
借宿亦「經濟」
2007年秋天,兩個大學剛畢業的美國小夥子無意中回應了這個建議。當時,他倆正在為房租發愁。同時,他們所在的城市三藩市正在舉辦一場大型會議。由於參加人數眾多,當地的經濟型酒店客房嚴重不足。
兩位年輕人於是突發奇想,搞來三張充氣床墊放在客廳,然後建了一個簡陋的網站,宣布任何參會者只需支付每晚80美元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氣墊床加早餐(Airbed & Breakfast)的服務。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的另類服務居然大受歡迎!兩人於是決定把它變成一項事業,為出租人和承租人搭建平台並收取手續費。他們給自己的機構取名Airbnb。
從2008年正式成立至今,全球已有超過400萬人使用過Airbnb的服務。該公司目前共擁有超過100萬的客戶,分布在192個國家的3萬多個大小城市。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一整棟住宅、一整間房間,或者只是前廳、後院、行車道這些「零碎」空間拿出來出租。可供短期租住的空間甚至還有蒙古包、樹屋和愛斯基摩人冰屋之類的特色住宿環境。
分享的不止是「經濟」
由於它的巨大成功,以及由它的商業模式所產生的大量複製者,美國Fast Company雜誌將2012年稱作「借宿年」(year of peer-to-peer accommodations)。
和傳統的借宿相比,通過Airbnb的方式,出租人和承租人不再僅限於傳統的熟人圈子,參與「分享」者的數量大大增加,借宿發生的地理空間也得到極大地拓展,同時借宿過程變得更加便捷,借宿體驗變得更加有趣。Airbnb也因此成為「分享經濟」的典範。
分享經濟除了創造商業機會,也產生了許多積極的社會效應,有助於復甦我們的社會中正日漸匱乏的社區感。
今天,整個世界都在步入一個更加開放和高度流動的現代社會,人們紛紛離開原本鄰里守望、互幫互助的社區,進入到充滿陌生人的環境裏。通過參與分享經濟,我們有機會和陌生人──哪怕只是剛剛在網路上結識的人──建立起有意義的連接和關係,進而產生出新的社區。
Airbnb的創始人Brian Chesky正是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自己開創的事業。在他看來,Airbnb做的不止是一門生意,更是在發起一場運動,邀請人們返回到那個路上搭便車不存在危險的時代,那個與陌生人分享任何東西都很自然的純真年代。
為了增進人際間的信任,幾乎所有提供分享經濟服務的機構(包括Airbnb)都採取了「評分」機制。租借雙方都必須填寫詳細的個人資料,在分享活動結束後,可以給對方評分。這些評分對被評分者下一次參與分享經濟的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用Botsman的話來說:「聲譽資本將決定一個人在協同消費中的參與度。這是一種新的社交硬通貨。」
「輕資產」的時代
隨著分享經濟大行其道,「使用而非佔有」的新型消費觀念正在被日漸廣泛的接受。
在上個世紀,私人物品的多少是個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過度消費」幾乎成了一個時代的頑疾。步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協同消費」的理念開始被愈來愈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接受。他們更習慣於消費二手物品,更願意過一種「輕資產」的生活。在他們眼中,成功的標誌正在發生變化。
正如Wired雜誌創始人Kevin Kelly所言:「使用權比擁有權更有意義(Access is better than ownership)。」在傳統觀念裏最能體現主人身份地位的私有物品──汽車和住房,正是目前分享經濟領域最活躍的兩大市場。
還猶豫甚麼?把你能租的東西都租出去吧!
顧遠 作者為上海AHA社會創新中心創始人
guyuan@ahaer.net
【你點睇?】2024年國際外交上,誰是最大贏家?誰是最大輸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