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9 11:18:00
影響世界的網絡媒體(蔡美碧)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於2012年由謝家駒博士和容蔡美碧女士創立,旨在引領創新、具發展潛力的教育和培訓計劃,以促進社會創業和社會創新精神的發展。我們的願景是,推動世界社會創業精神,透過教育和培訓計劃把社會創新的理念推廣至大學、普羅大眾、主流企業、大中華地區及東南亞社會創業者,希望能「激發每一個人成為社會創革者;促成每一家企業成為社會企業」。
美國的報業有三百多年歷史,在互聯網的衝擊下,傳統報紙顯得滯後和反應慢,讀者人數和信心如江河日下。年輕讀者不再滿足於單向地接收編輯精心編選的新聞訊息,人們希望提問、討論、參與。傳統報紙的寒冬標誌著網絡媒體的盎然生機。「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乘時崛起,改變了美國報業的生態,並牽起世界各地的新聞和博客網站熱潮。
失敗乃成功之母
雅莉娜.赫芬頓 (Arianna Huffington)在1950年在希臘雅典出生,16歲時移居英國,在劍橋大學修讀經濟碩士,為大學活躍的辯論會成員。雅莉娜熱愛寫作,25歲時寫了一本被三十七家出版社拒絕的書。一般人這時多會放棄,轉而做別的工作。但身無分文的她反而厚著面皮向銀行經理申請貸款。好心的經理竟然允許她的申請,這筆錢成為雅麗娜人生的轉捩點,使她得以支撐下去,終於在1974年出版了第一本書;令她深感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只在於最後是否能堅持下去。她在1980年從英國搬到紐約;1986下嫁 Michael Huffington,婚後到華盛頓定居,繼續出版了多本著作,又在電台主持政治節目「左、右、中」和「兩面睇」,在政界和文化界建立了深厚的人脈關係。
當時較多人流覽的網上報紙是傾右的Drudge Report。雅莉娜和電腦專家Kenneth Lerer希望提供多一項選擇給讀者,便在2005年共同創辦「赫芬頓郵報」。 郵報初期以博客、較自由的專家意見和新聞撮要為主。數年下來,郵報的範圍越發廣泛,從政治、體育、商務到社交消息一一具備,迅速成為網絡上瀏覽次數和連結者最多的嶄新媒體。雅莉娜在2008年初打出了「第一份互聯網報紙」的口號,並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積極引入風險投資,收購其他網站,發展強勁,與傳統媒體形成了激烈競爭。 到 2011年,網站流量已經超過了百年老號「紐約時報」,同年更以3.15億美元賣給美國在線(AOL)。在短短六年內,郵報成為全球知名的新型媒體龍頭,讀者遍佈全球。郵報先後推出十多個國際版本,今年會登陸澳洲和中國,而阿拉伯語站也在開發之中。
創出網絡媒體新路向
郵報主要以24小時新聞聚合發布和博客新聞評論兩種方式來解讀新聞,以尖銳的報道風格而引人注目。內容以國內外政治和時事新聞為主,透過過濾及分類來為讀者提供清晰和主題突出的新聞訊息。郵報既有網站專任記者及眾多自由博客採寫的新聞,也提供其他媒體新聞資訊的鏈接。雅莉娜在網站初創時期廣邀文化界名人,如曾獲獎的歷史學家、電視主播、著名記者等人在網站開博,議題主要集中在國內外公共事務領域,如小布希的伊戰政策、總統選舉、金融危機等,為博客網站的公共討論區奠定了既有深度又有不同聲音的平台。
郵報的主頁版面簡潔,主要有博客新聞評論、每日新聞及廣告、娛樂新聞等三個欄目,讀者能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並自主決定是否要深入閱讀。新聞在網頁的排列順序根據網民的點擊率而上下調整,開拓了由讀者自主頭版的先河。郵報還重新呈現新聞事件和議題去引領讀者擺脫傳統「左」或「右」的政治觀點,大眾又可以參與發掘新聞,形成輿論的力量,一掃傳統媒體的資訊壟斷和單向傳播的弊端。
在2007年7月開始,郵報啟動了名為「Off The Bus」的公民新聞項目,大量招募義工共同參與總統大選的報道。網站將採訪需要提出的問題,需採集的訊息等預先設計成表格分發給參與的義工,他們完成採訪後將填好的表格發回網站,由編輯根據其內容編發成新聞消息或存入資料庫。由於參與者眾多,郵報能在短時間內以群體力量完成大量的跟蹤採訪和報道,從中發掘出內容獨特和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聞,並喚起普通市民對公共事務的興趣 。
其中就出現了好些一夜成名的草根博客記者,其中一位發掘報道了奧巴馬在黨內初選期間貶低賓夕法尼亞州工人階層選民的言論、前總統克林頓對曾在文章中批評過他的記者進行了言辭粗魯的反擊。這兩則獨家新聞都引起了軒然大波,奧巴馬和克林頓都不得不為其不當言論而公開道歉。至2008年7月,參加此項目的公民記者數量從最初的300人增加到7500人。
郵報從2009年開始與社交網站Facebook合作推出一個社會化新聞欄目「HuffPost Social News」,用戶可以看到自己的Facebook好友正在閱讀的內容,也可以將感興趣的內容直接發到自己的Facebook賬號推薦給好友,從而把大量新聞過濾成用戶及其好友關注的部分,由用戶決定需要瞭解的內容,並形成群體傳播。根據comScore的數據,截至2014年12月,郵報的獨立用戶訪問量為1.17億,其中超過一半流量來自美國以外。
同時,郵報利用網站已發展成熟的博客圈,通過社群傳播和博客評論等功能來促發對公共事件訊息的交流與評論。編輯的角色則由內容的「把關人」變為網上社區的「主持人」,鼓勵網民各抒己見。例如從民生的角度來觀察報道金融危機對民眾生活的影響,及普通人如何渡過時艱的經歷。
郵報因為以超鏈接的方式來整合編輯其他傳媒網站的原創新聞而常常與其他傳媒機構產生版權糾紛,反映出新媒體網站在發展中普遍面臨的尷尬局面。此外,編輯甚少過問博客內容的可靠性,遇到失實的報導時,唯有急忙刪除和澄清。這些都是新媒體網站要面對的問題。然而,郵報所取得的成功,顯示了新媒體網站在聚合公眾力量、營造積極和健康的公共領域具有強大的潛能。
睡上枝頭作鳳凰
雅莉娜本是個工作狂,可以日以繼夜地工作。直到2007年某天,她因為睡眠不足及過勞昏倒在家,頭撞上了辦公桌,撞碎了顴骨,右眼縫了四針。這次意外令她反思整個人生觀。她開始注重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將個人健康納入成功的定義中。她認為睡眠不足不止影響健康,還影響創造力、生產力及決策能力。除了金融資本外,雅莉娜呼籲企業必須重視人力資本。郵報為員工定期舉行冥想、瑜珈和呼吸課程,並提供健康的下午茶和三間午睡室。下班後,員工也不用回覆有關工作的電郵。
雅莉娜認為成功不能僅用金錢與權力來衡量,還需要第三個元素,即由「健康、智慧、好奇心及回饋社會的意願」四大支柱組成。透過服務他人,人們會發現自己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量。她強調要在這個時代成功,就不能被動地等著別人解決問題,而是要積極地成為自己的領導者。
雖然雅莉娜是數碼媒體的龍頭人物,她反而勸導人們不要太過依賴電子設備和社交媒體,要適時脫離對科技的依賴,審視內心最深處的智慧。郵報甚至開發了一條應用程式,名為「靈魂導航系統」,給讀者個人化指引,幫助讀者重獲心靈平和。
雅莉娜在2009年被「福布斯」選為「全球百大影響力女性」中第十二位,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媒體背景入榜的女性;又被「時代雜誌」選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百位名人之一。
作者為仁人學社副主席
原文刊於信報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