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8/2020

《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人可以創造自己的本質,這種潛能是人類獨有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關於生命的意義,最短而最具意義的一個句子,就是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的短短幾個字:「存在先於本質。」

 

  讓·保羅 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存在主義哲學家,最短的話就概括一整套哲學思想。

 

  他所說的,就是人不同於物品——比如我的烤麵包機,被製造出來是為了烤麵包,烤麵包的能力就是它的目的和本質。但是,人不是物品,人生下來並非擁有某種無法更改的、決定性的本質。人類可以創造和改變自己。首先,我們存在;然後,我們創造自己。而我的烤麵包機就無法做到這一點。

 

  當然,沙特並不是在說我們可以自己創造我們的身體特性。我沒辦法讓自己變高,也不能讓自己在摩洛哥出生。

 

  但一些重要的東西,那些本質上讓我成為一個獨立個人的特質——比如,我希望怎麼生活,我要用有限的生命來做些甚麼,我願意為了甚麼去獻出生命,就由我來決定。本質是人人都可創造爭取的,我也可以。

 

  人可以創造自己的本質,這種潛能是人類獨有的,我們要張開雙臂擁抱它,以及對由此我們會成為哪種人負起責任來。如果我們逃避人的這種能力,就等於拋棄了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本質,讓自己成了一件普通物品。

 

  那些我們無意間將自己變成物品的各種行為,讓人不寒而慄。我們說幾句話,就輕易把創造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了:「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抽煙成癮,因為我就是這種人」。

 

  克萊恩說,這個存在主義概念比任何其他生活哲學都更能引起他的共鳴。生命的意義不是找到的,而是自己創造的。事實上,它似乎還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

作者:丹尼爾·克萊恩

由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