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2019
單程證審批應化被動為主動
香港的公立醫院持續有人滿之患,醫生和護士的壓力愈來愈大,不勝負荷。前線醫護人員有呼聲要求政府終止每日150個從內地來港的單程證配額政策,以達致「源頭減人」。近日新民主同盟、人民力量與多個團體發起遊行,要求政府削減單程證配額。這就是所謂「民憤」,不代表示威人士都是理直氣壯。但畢竟「民憤」不可忽視,特區政府更應正視,因為星星之火,足可燎原,也該是政府檢討其人口政策的時候了。
港人排斥新移民,認為他們來港分薄港人的社會福利,可以理解,畢竟人性自私。但另一方面,新移民對香港也有貢獻,而其中不少人來港是基於家庭團聚,將他們摒諸門外,無論出於人道或人權角度,也是於理不合,有歧視之嫌。再說,香港的醫療出現問題,醫護人員應接不暇,有多種原因,不僅病人太多,醫護人手亦不足夠。而病人增多,也與本港人口老化有關。據政府統計處數字,在2006年香港65歲及以上人口約85萬人,至2016年已增至116萬人,增幅近40%。因此醫療問題若只歸咎是單程證人士來港引致,顯然是將問題過度簡化了。
根據統計處的數據,自1997年回歸迄今,合共有接近88萬透過單程證來港的新移民,以全港目前人口近730萬計算,回歸後新移民佔全港人口約12%。這個數字,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經單程證來了多少內地同胞,而是這些新移民有否濫用政策,以及是否符合政策原意。如果新移民來港確是為了家庭團聚,固然於理有據,最怕是有人利用中港兩地程序的漏洞,透過假結婚來取得居港權。如何處理新移民的問題,需要各方人平心靜氣共同商討,可惜現時社會受到「中港矛盾」的對抗心態影響,市民經常將社會問題的責任指向新移民,令到政策的討論往往失焦。
唯今之計,港府至少可以做的,便是向中央要求取回單程證的審批權,完善審理申請者的資格,例如對保證人進行資產審查,確保新移民在港的生活條件維持在基本水平,避免他們一來香港便需要依賴社會福利。現時每日有150名內地人獲發單程證來港定居,但單程證審批完全由內地控制,是否可考慮修改《基本法》,改為由香港負責審批?又或者依然是由中央有關部門擁有審批工作的決定權,但容許港府參與,港府甚至可建議將每日的配額減一半至75個,回復到回歸前的配額。
在單程證問題上,港府的取態顯然太被動,應該化被動為主動。特首林鄭月娥要有點膽色,不要在中央面前噤若寒蟬,默不作聲,而是據理力爭。當然,成功機會不大,但只要是盡了力,便已經是安撫了民心,市民必會感恩。對於人口增長,港府必須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無論是醫療、房屋及教育,都與人口多寡息息相關。香港現時已患了所謂「大城市病」,指的是在大城市裏出現人口膨脹、交通擠塞、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物價過高等「症狀」。中國一些大城市如上海,鑑於「大城市病」日益嚴重,已設下了常住人口限制,2035年前不可超過2500萬人。香港在這方面,是否也可加以仿效?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