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2010
香港大學國際化是泡影?
最近,特區政府宣布透過撥地及增加撥款,推動教育產業,讓有興趣的團體申辦私立大學。政府亦提及開辦私立大學的目的,除了是增加學位以滿足日益殷切的需求,亦是為了令香港的高等教育更國際化。香港高等教育是否真的做到國際化,值得探討。
以學士學位而言,2007-2008年全港共3979名境外學生(佔學生總人數7%),當中有3658人來自內地;來自亞洲其它地區的只有200多人,而來自亞洲以外的地區則更少,只有103人。
到2008-2009年,境外學生數目有所增加,共4790人(佔學生總人數9%),但絕大多數(4348人)仍是來自內地。由此可見,雖然政府推行“本科生國際化”政策多年,並將境外學生的比例上限由12%提升至20%,但實際上,在香港修讀本科的境外生只佔不足10%,距離20%的上限尚遠,而境外生中,佔九成是內地生,來自亞洲以外的學生只佔極少數。
極大部分境外生來自內地
至於博士研究生學位,政府於2009-2010年起分階段向院校提供800個新增的研究生學額,其中400個用作開展“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旨在吸引世界各地優秀的研究生來港升學。然而,該計劃收到的3000宗申請中,近半數來自內地,約5%是本地生,其它較多申請來自巴基斯坦(11.5%)、印度(4.2%)及孟加拉(4%)。可見香港的大專教育,無論是本科生或研究生學位,國際化並不成功,究竟原因為何?
最近有評論員指,香港大學研究院於各大國際排名並不遜色,只因宣傳不足,才難以吸引優秀的境外研究生。對此說法,我不敢苟同。
但凡申請過博士學位的人都知道,一個研究生選校,絕非看學校的整體排名,而是(一)大學在該研究範疇是否有名師、(二)是否有足夠的研究資源、(三)大學提供的獎學金是否優厚等。而香港的研究學位在以上三方面並不突出。
宿舍不夠 選科狹窄
至於本科生國際化不理想,其中一個原因是宿舍不夠。觀乎香港的租金,宿位對境外學生而言非常重要,但各大學的宿位向來僧多粥少;最近,數間大學嘗試尋求解決辦法,申請於沙田興建聯辦宿舍,亦因沙田區議會反對而告吹,情況可謂相當嚴重。
另外,香港的學科選擇不多,最具優勢的科目向來是工商管理系,其次是財務學。至於科技系,雖然香港不乏好老師,但由於研究科技的資源不足,亦難以吸引境外學生。至於有心鑽研文學或歷史等人文學科的人,亦鑒於香港欠缺具權威的師資,而不會選擇來港進修。
總括而言,政府空有“大學國際化”的政策,事實上卻無法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要真正做到大學國際化,並非撥款興建幾間私立大學即可,而是要大刀闊斧改善選科、資源、宿位、師資多元化等基本問題。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