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6/2017
解決貧富懸殊 不能單靠福利政策
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去年升至0.539,顯示45年來貧富懸殊最為嚴重。香港貧富懸殊嚴重當然是個不愉快的社會現象,與其感慨、抱怨,或變成一個口號,不如積極提出建議,並付諸行動,加以改善。
統計處曾就本地住戶收入進行研究,發現去年堅尼系數較2011年的0.537上升了0.002,創45年新高,而去年月入中位數達6.8萬元的最高收入的工作人口,是月入中位數最低收入者的13倍!
本港最富裕的10%住戶,月入中位數有11.24萬元,更是最貧窮的10%住戶的44倍!而有逾200萬青年月入都低於2萬元。隨著人口老化,大批沒有入息的長者,也將令貧富懸殊加劇。
貧富懸殊日趨嚴重是全世界現象,並非香港獨有。年初,樂施會一份報告就指出,全球幾個超級富豪便擁有了相當於全球較貧窮的一半人口(約36億人)的財富總和!這種富人與窮人之間的鴻溝,才遠超大家想像。那幾個人中,有些是大家熟悉的資訊科技(IT)企業創辦人,例如微軟、Amazon、Facebook、Oracle、Bloomberg等創辦人,但也有時裝成衣生產商Zara、墨西哥卡爾索工業集團的大老闆,以及巴郡(Berkshire Hathaway)的CEO兼大股東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此,不但可看到IT企業創造財富的威力,還看到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上那種「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all)、一家獨大的霸道,當然還有「以錢搵錢」的資本增值效應。
在世界趨勢下,知識型企業家、相關產業工作者和資本家的收入愈多,意味著財富愈集中,但大家不宜就以一個社會現象或個別指標,做一些感性而消極的應對方法,例如只發出感慨,甚至以平均主義,劫富濟貧,這樣「濟貧」,只會變成「齊貧」,人人齊齊捱窮。
阿里巴巴集團的創辦人馬雲同時經歷過貧與富,若他也有個量度個人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數值相信會「爆燈」︰馬雲出身平凡,少年時他替遊客免費做導遊,旨在磨練自己英語;他雖知道教育可令他脫貧,也曾申請入讀美國哈佛大學10次,卻都被拒絕,但他沒有灰心,還說︰「有朝一日,我會在這裏任教!」他又曾向幾十間公司求職,換來的答覆全是︰「你不夠好!」
可能最令大部分人都會感氣餒的是,馬雲曾到一間美式連鎖炸雞店應徵,但24人當中,他卻是唯一不獲聘用的人!不過,他仍不灰心,並以只靠兼職賣小商品才能維持的一間繙譯公司起家,到1995年他看準了網上行銷的機遇,即使弄得差點破產,但他仍成功游說了十多位投資者投資於他的概念。時至今日,從未放棄過希望的馬雲許下宏圖︰希望到2030年,阿里巴巴的業務可為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人口提供服務!
政府可以透過改善稅制,打擊環球避稅等,獲得更多財務資源,扶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以收窄貧富差距,但最重要的還是,營造自我增值、向上流動的環境,令年輕人可以像馬雲一樣,縱使窮而受挫,也不放棄希望。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