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1/08/2013

出手 出海 留錢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學位。他對亞洲地區的經濟極有研究,尤其對中國經濟的見解更爲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等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預警。陶博士過去於多家國際及知名的金融機構出任亞洲區經濟研究部及中國研究部主管,工作地點遍及中國、美國及日本,自1994年起獲派駐於香港任職。


    陶冬天下

    每周更新

  這兩年作公開演講時,筆者被問最多的問題是,「我們手頭那點錢,該怎麼辦才好」。

 

  房價還在升,但是愈來愈多的人對房地產泡沫抱有戒心。股價不停地跌,不過抄底的人不斷為進一步下跌所失望。錢放在銀行裏則利率太低,百姓感受到的物價上漲,好像比統計局的CPI高出一截。專家們不斷在警示金融風險,至於經濟不好則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這錢,到底應該放在哪裏?

 

  筆者沒有投資的水晶球,斗膽對全球形勢作一分析,看官姑且聽之。

 

  全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收水的時期。2009年開始,各國央行大肆擴張銀根,打造出了一個超低利率和流動性氾濫的時代。隨著美聯儲進入「退出量化寬鬆」的倒計時,貨幣政策的鐘擺已轉向另一邊。這個過程估計非常漫長,間中會有反復,但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已經開始。

 

  同時,各經濟體的復甦周期卻不相同。美國經濟的復甦跡象最為明顯,儘管經濟活動充其量只是溫和加速,不確定卻有明顯下降。歐洲躲過了銀行流動性危機,結構性財政收支不平衡並未解決,就業市場競爭力不足依然如故,離復甦尚有相當距離。日本在安倍經濟學運作下,經濟活動隨匯率貶值而增強,但是企業投資和民間消費仍然信心不足。


 
  四大經濟體中,最尷尬的是中國。別國去槓桿時,中國在增槓桿,養大了地方債務和影子銀行兩隻妖魔。等我們的政策空間大體消失了,經濟下滑了,美聯儲開始退出了。看看今天中國的房價、物價、槓桿和「金融創新」,資金流向美國是有道理的。

 

  在筆者看來,目前中國的資金投資環境並不理想。銀行的儲蓄利率被人為壓低,資金存入銀行只能被通脹吞噬價值。理財產品的回報好過定期存款,可是理財產品(尤其是高收益產品)的隱含風險,其實比想像的大。股票市場連跌數年之後,一些股票的估值有一定吸引力,但是排山倒海的新股和大小非套現,令基本面因素迷失。

 

  房地產,乃中國老百姓的主要投資載體,在過去幾年也為投資者創造出豐盛的回報。但是中國房地產估值與國際標桿愈行愈遠。中國房地產泡沫,在一線城市表現為房價過高,在三線城市表現為庫存過大。房地產泡沫,不代表泡沫馬上會破(筆者甚至認為今後12個月房價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但是當流動性環境由盛轉衰時,房市離見頂不遠了。一旦房價開始下跌,筆者認為不少城市會出現成交量急跌的現象,那時賣房套現未必容易。今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導演的錢荒,實際上是重大的政策信號,中國的金融去槓桿已經開始,只是市場需要時間才能慢慢體會到。

 

  中國靠出口、基建拉動的增長模式,已經差不多走到了盡頭,而新的消費拉動的增長模式尚未成型。城鎮化的確是拉動經濟轉型的好故事,然而從政府到百姓再到市場都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花錢上,其實真正的障礙在資金來源上。無論土地財政還是國企分紅,利益所在,其進程恐怕比想像的慢。筆者相信,中國的經濟轉型起碼需要若干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古今中外,經濟轉型過程中極少有不經歷衰退甚至危機而完成的。

 

  此次經濟轉型,可謂是逆風而行,因為金融去槓桿同時發生。過去十年中國人民銀行在擴張資產負債表、信用膨脹上所為遠超過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堪稱QE王。一旦貨幣環境開始收縮,流動性開始下降,貨幣的乘數效自然遞減。這種緩慢收縮未必一開始便對經濟、企業、金融構成衝擊,更像「溫水煮青蛙」的積聚過程。經濟各部門對流動性收縮的敏感度不同,壓力承受能力不同,自救能力也不同。當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個別行業、部門(高槓桿的地方融資平台和房地產開發商是兩個最弱環節)可能率先出事,並可能帶來連鎖反應。

 

  如此大環境,恐怕對多數人來講都是投資生涯中第一次見到的,可借鑒的經驗不多。筆者認為今後幾年的投資策略應圍繞兩個關鍵詞展開:年期錯配和周期錯配。

 

  年期錯配,指的是目前中國經濟部分部門的長債短借。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投資策略,一旦流動性環境逆轉,資金鏈出事是大概率事件。而且由於近年的「金融創新」,中國的信用風險被捆綁在一起,「火燒連營」絕非天方夜譚。筆者認定幾年後中國會出現現金為王的局面,那時候的資產價格會比目前低許多。


 
  周期錯配,指的是世界各國的經濟周期開始個別發展,危機後幾年各地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已經改觀,各國經濟、資產種類和風險呈脫鉤狀態。此時美國經濟的升溫和復甦,不確定性最小。歐洲的債務危機問題並未真正解決,不過銀行流動性危機告一段落。中國經濟面臨轉型期,又面臨去槓桿,未來幾年的不確定性最大。

 

  基於上述判斷,如果筆者在中國有一套以上的房子,筆者會出手套現。如果筆者是成功人士,筆者會選擇資金出海,美股、美房,日本商業物業和幾年後希臘的資產對筆者均有吸引力,不少全球性大公司的股票估值也合理。筆者寧願被通脹抽水,也要多留現金,估計幾年後可以在中國買到便宜得多的資產,同時關注城鎮化及消費題材下的有盈利門坎的直接投資。對中國人來說,未來幾年,最重要的不是賺錢,而是守住風險門戶。

 

  (本文原載於新財富,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