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8/01/2016

中國進出口數據中的貓膩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學位。他對亞洲地區的經濟極有研究,尤其對中國經濟的見解更爲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等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預警。陶博士過去於多家國際及知名的金融機構出任亞洲區經濟研究部及中國研究部主管,工作地點遍及中國、美國及日本,自1994年起獲派駐於香港任職。

    陶冬天下

    每周更新

  去年十二月中國的進出口數據,讓人看不太明白。明明港口貨運輸送量大幅下滑,公海上行駛的貨船數量更少,中國的出口數據卻比分析員的預期好很多,進口也在改善中。

 

  細讀數據,發現進入自貿區的出口量大增,輸往香港的出口量大增,電子類產品(尤其是IC產品)的進出口大增。這個與香港所見到的訂單狀況不吻合,與各主要貿易國的需求與貿易數據不吻合,與周邊國家同類出口產品的回饋也不脗合。

 

  筆者相信十二月外貿數字好轉中,有相當部分為虛假貿易,和資金外逃有關。過去曾經發生過幾次,出口商將貨車開入保稅區(或香港)作一日遊,借此騙取銀行外貿信用狀,持此內地銀行擔保去香港獲取貸款,再將美元貸款轉成人民幣,購買內地理財產品,套取美元貸款利率與理財產品回報之間的利差。此項套利交易(內地稱內保外貸),在人民幣不貶值、理財產品不違約的情況下,盈利豐厚,曾在2012-2014年造就出大量財富。之後由於國家打擊和人民幣匯率預期改變,此類套利活動式微。

 

  與當年的套利交易不同,這次是套匯交易,通過外貿將人民幣資產轉移出境。當年是將一貨車出口產品頻繁進出保稅區,製造乘數效應;如今是用難以估值的電子產品,誇大或縮小其價值,通過價差作資金跨境流動。

 

  案例一,進口商把5美元的晶片以100美元買入,將人民幣換成美元後以進口名義將錢匯出,在境外與外商美元分利。案例二,出口商與境外關聯企業聯合制造虛假出口,國內銀行擔保,在海外獲取美元貸款,重複進行交易來擴大規模。這些貿易的共同特點是,不合理的價格、重複交易、資金滯留海外,交易過程可能出現虧損不過被認為是洗錢的成本。

 

  這些年中國人在機制套利上,發明出五花八門的手段和工具,拼發出的創造力令筆者歎為觀止。如果這些精力可以用在科技創新上,恐怕中國版的蘋果、谷歌早已出現了。偉大的民族成就不了偉大的企業,必有其內在原因。

 

   本文原載於今週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未來將繼續推廣回收及減廢,你認為幾時先係垃圾徵費嘅時機?►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