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6/2019
QE再出發
三年前,筆者曾經寫過一篇《QE萬歲》為標題的文章,預言被央行稱為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的量化寬鬆政策會常態化,成為各國貨幣當局不斷祭出的政策法寶。如今這個預言已經實現了,美國聯儲與歐洲央行先後以並不含糊的言語,向市場宣告新一輪貨幣寬鬆即將展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印度央行,已經迫不及待地率先下調了政策利率;日本和英國央行暫時沒有像其它央行行動,不過語境也開始有所傾斜;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依然「中性」,不過早在年初社會總融資規模已經創出歷史新高了,SHIBOR跌到歷史低點。
QE再出發,一場全球範圍內的貨幣寬鬆已經成形。不過如今的世界經濟形勢,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相比,卻有著本質的差別。
十年前雷曼危機觸發了一場歷史罕見的金融風暴,貨幣市場驟停,資產價格暴跌,整個金融業面臨流動性危機,全球經濟遭遇系統性的崩潰風險。如今全球經濟增長的確在下降,但是沒有一個國家進入了經濟衰退,多數地區的就業情況仍然不錯,資產估值依然高企,暫時看不到金融海嘯的跡象,暫時看不到系統性風險,甚至經濟衰退亦非必然。
央行們急著放水為哪般?全球貿易前景存在著重大不確定性,而此觸發了企業的擔心,情緒類調查指標近月明顯下滑。貨幣當局預告已久的通貨膨脹在全球範圍內爽約,CPI距離政策目標漸行漸遠,通脹預期的改變可能進一步放慢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的步伐。
不過這些暫時都不是事實,只是假設、預期。過往貨幣當局會關注發展趨勢,提供前瞻指引,但是通常不會出手,更不會全世界一起出手。
真正改變了的是決策者的心態。如今的位居廟堂者,只願意看到經濟的上行周期,不願意忍受下行周期,經濟一旦出現下滑跡象,便想方設法干預,務求將經濟拉回到上行軌道。過去的央行有其自身的紀律,逆周期操作要等到接近周期底部才開始;如今央行已失貞操,對於過度印鈔票不再感到羞恥。
其實,一個拉長了的周期未必是好周期,不死不活中拖著,經濟活動既沒有質量,還缺乏動力。由於流動性氾濫,金融系統性風險在慢慢積聚;由於缺乏市場出清,庫存、成本、工資、房價均得不到應該的調整,新的上升周期自然難產。更重要的是,凡事靠印鈔票就可以解決,沒有人願意經歷改革的痛苦、轉型的折磨,而此恰恰是這十年結構改革難以開展的原因。沒有結構改革,目前所見的所謂增長,均是QE催生出來的貨幣幻影。
QE原本是權宜之計,旨在穩定市場、提振信心,為接下來的結構改革唱前戲。不料前戲唱完,主角卻遲遲未現,面對鼓噪的觀眾,前戲配角勉為其難地再唱一次。十年的改革視窗期白白地浪費了!
QE已經成為央行的常規政策工具。如此環境下,資產為王,現金縮水,央行失節,風險積聚。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