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2 08:00:00
設計長者中心 建築師出「耆」招
在一家社企cafe的開幕禮上,一個弱智人士拖著媽媽,指著牆上的馬賽克,驕傲地說:「我設計的。」這是建築師王建明永遠難忘的一幕。
2015年傑青、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項目發展總監王建明身處的並非茶餐廳,而是長者有份設計的長者中心。
因為這一幕,10年來他由私人建築師樓轉投社福組織,更創辦非牟利機構,實踐「參與式設計」,與社會上最沒有發言權的人,一起設計他們每天使用的學校、社區中心。
學生和老人,是學校和長者中心的最主要用家,但建一所學校或長者中心時,卻很少人會問他們想要甚麼。王建明不止問,還和他們一起設計。他是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項目發展總監,也是少數選擇在社福機構任職的註冊建築師。他相信,設計不只是服務有資源的人,也服務貧苦的人。
設計需服務貧苦大眾
翻新後的長者中心會客室,與大家想像中沉悶的長者中心裝修截然不同。(受訪者提供圖片)
社署給一個長者中心的裝修預算約300萬元,數千呎的地方,設備齊全,資金非常緊絀。因此,大家印象中的老人中心,都是單調的用色、光管照明、最常見的傢俬,說不上醜陋,但也肯定不是有趣的地方。當王建明開始推動「參與式設計」時,連中心的老人家也沒抱甚麼期望。
參與式設計又稱co-design,宗旨是在設計時讓所有持份者參與其中。過程中,王建明最重視的是平時最被忽略、最沒有機會參與設計的人。他說,要令老人家踏出一步,設計自己的中心,需要的其實不是大灑金錢,而是溝通的時間。「多找一些靚相給他們看,擴闊他們的視野。香港人很看重數字,覺得只有這個預算一定做不到,但其實不是有錢等於有靚設計。」
位於上環的聖公會聖馬太長者鄰舍中心,是參與式設計的成果之一。中心內有一排茶餐廳常見的卡位,提出設計的正是中心的老人家、員工和社工。原來中心的長者喜歡玩米蘭棋,這設計最方便他們4人一組自成一角。為了成品能切合用家需要,王建明要找師傅先做出一比一的模型,讓長者提出意見:有些人行動不便,座位與桌子之間空間要闊點;桌邊要圓,方便借力起身。這些都是他事前想不到的細節。
用家意見 細節取勝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以此方式翻新了3個老人中心,未來還有3個即將展開。王建明說,透過參與式設計翻新的老人中心,會員人數一般上升2至3成;老友記不只覺得靚,還能說出為甚麼喜歡,這通常是沒有他們參與、設計師就未必會留意的細節位。
王建明亦會設計該會旗下的青少年中心、復康中心等。重點是雖然增加了設計元素,令中心不再死氣沉沉,卻仍能在不超支下完成。「不是人人有會所,這些中心只要很便宜的會員費,就能享受香港人普遍屋苑設施。」
王建明應康文署邀請翻新摩士公園,加入的參與式設計並不兒戲,長者要學用模型表達意念。(受訪者提供圖片)
他最新的工作是應康文署邀請,翻新摩士公園,康文署更答應他採用參與式設計的要求。今次他更大膽,要長者學用模型、繪圖紙等建築師會用的工具,設計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公園。
摘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