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2015

《書本也參戰》殺戮戰場上最溫柔的「武器」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馬靄媛

    馬靄媛

    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及中文新聞寫作課名譽講師;職業訓練局高級傳媒主任及編輯;《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首席記者,擅長撰寫專題及人物訪問,醉心文字世界,相信知識可豐富心靈、啟迪人生。著有《這個記者夠彆扭》人物訪問集及《愛是不能埋-謝婉雯傳》。 

    世界在讀什麼

    逢周三更新

 

書名:書本也參戰 (When Books Went To War: The Stories That Helps Us Win World War II)

作者:萊莉‧戈波提爾‧曼寧(Molly Guptill Manning)

出版:時報(中文版)/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英文版)

 

  戰火令生靈塗炭,令無辜稚子飽受蹂躪摧殘。人類到底何時才能汲取歷史的教訓,懂得尊重生命?

 

  二次大戰期間,當德國納粹黨大肆焚書,美國利用來去慰藉和激勵前線士兵將領的,是書籍!圖書館員和出版社,送了一億四千萬本書往前線,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鮮為人知的一面,作者在《書本也參戰》中,生動地利用了報章和原始資料,來描述發生在戰時後方的情況。

 

  不能低估文字本身能喚醒人心,令人奮戰的積極力量。「戰士版書」成為令美國士兵的精神支柱。這個戰時的書本計劃,使衝鋒陷陣於諾曼第海灘、參與珍珠港攻擊的美國大兵,除了帶了重型武器,口袋裏就是裝了書籍,和他們一起上前線。

 

  有因感染瘧疾卧床,失去鬥志的士兵,讀了《布魯克李有棵樹》(A Tree Grows in Brooklyn),內心重現生機。在劍拔弩張的時刻,在甲板上等待的士兵,就是靠閱讀來舒緩繃緊的情緒。

 

  艾森豪將軍本身喜愛閱讀西方小說,來紓解情緒;他也明白到:「士氣在戰場上的重要性無可取代。」他的參謀便在作戰準備區,向每位士兵派發一本戰士版書。有些書成為士兵爭相等候閱讀的書籍,如《永遠的琥珀》(Forever Amber),《奇異的果實》(Strange Fruit)和《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ers),有分析說士兵最常閱讀的書都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性」的內容,愈多愈好。

 

  「思想戰的新武器」一章,敘述了美軍對付納粹宣傳戰的策略。戰時書籍委員會討論到圖書館和出版社在戰爭中的責任;方便士兵携帶的平裝書的風潮興起;美國意識到德國在戰事中,採用的最利害的單一武器,不是重型大炮,而是希特拉的自傳《我的奮鬥》。因此,如果想爭取勝利以達至世界和平,「美國必須比敵人所知所想更多、更深入。」書本在戰爭中,便具有特殊的意義;文字以正面力量擊潰暴政和思想控制,成為最溫柔的「武器」。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