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016
維多利亞女皇銅像為何被困?
維多利亞公園(俗稱維園)是香港人最熟悉的戶外空間。每年都舉辦 形形式式的大型公眾活動,包括工展會、花卉展、中秋燈會、年宵花市、城市論壇,並且是政治訴求的熱點,更是不少人物的英雄地。
大家都以為熟悉維園,相信只有少數人知道它的前身原來是避風塘,且是二戰後由大量被破壞的樓房廢料堆填而成。港英當局亦從日本尋回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原是放置於中環的皇后像廣場,二戰時被日本皇軍運往日本)設置於正門入口,以配合維多利亞公園的命名。1957年十月維園啟用後,很快便成為市民的好去處,更被視為香港人心中的「中央公園」。
維園佔地十九公頃,早期只見大片草地,經多年的規劃及建設,已發展成為西面的靜態綠化區及東面的運動區。在七十年代開始,維園更是政治運動的發祥地 - 保衛釣魚台、中文合法化運動、反貪污捉葛柏運動、六四紀念活動,及每周日的城市論壇,間接扮演著「市民廣場」的角色。
維園不獨產生運動健將、政治明星,更是建築師的英雄地。九十年代初,當時的市政局舉辦了一次公廁設計比賽,在維園的興發街出口位置,是當年難得一次的公開建築設計比賽。得獎者是由三位建築師組成的團隊,分別是鄭炳鴻、勞志成及勞建亮,他們今天已在不同機構,各展所長。
說到更突出的例子,是林偉而建築師在維園中秋燈會勝出的「大燈籠」裝置藝術。那由竹棚紮作的巨大半圓球體,氣勢非凡,令該次的中秋燈會異常成功,亦為林先生獲得今天更大成就的契機。
吊詭是,這英雄地也曾產生一位具爭議性的「英雄」。1996年9月16日,一位名潘星磊的行為藝術家用紅漆淋在維多利亞女皇銅像的台基上,以標誌他反對權威的志氣,一夜間成為不少年青人,尤其是藝術系女同學心中的英雄偶像。從另一角度,亦有市民認為他選擇在一個快將失去權力的英皇銅像下手,卻不敢挑釁放在中國銀行門前的石獅,是懦弱甚至是為搞「出位」而已!但他這次的出風頭,卻牽動了當時港英政府的神經。筆者於2000年負責翻新維多利亞公園的首要任務,便是按當局要求把維多利亞女皇銅像以花壇重重圍繞,以防再發生類此事件。
翻新維園工程的設計團隊還包括有梅冬景、李翹彦、黃德儀、劉蔚茵等幾位建築師。事前亦進行了市民諮詢,綜合意見是「保持維園的原有設施」。故此我們不宜太大變動, 除了以新設計替換舊設施外,只有在西邊的入口處建造了一座噴泉,營造焦點,並借噴泉廣場擴闊入口,改善人流。同時亦把原先不太整齊的六個足球場重新整合,成一直線排列,以方便所有大型公眾活動或集會進行,相信今天的常客不會知道設計背後的一番心意。
維園翻新至今已十五年,筆者亦由設計者的角色變身「維園亞伯」,夠老資格獨白維園的人物與故事。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